蔡元杰
近年来,宁波市鄞州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现代农业建设,以依托城市、服务城镇、致富农民为主线,全力探索农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方法,取得了积极成效和可贵经验。现代产业体系、保障体系、服务体系、责任体系、安全体系等五大体系初步构建,精品农业、加工农业、都市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等五大农业蓬勃兴起,生产布局区域化、产业基地规模化、产品质量优质化、经营主体市场化、栽培管理标准化等五化目标基本实现。2009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73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4.2%和10.8%。
一、四大背景倒逼农业转型升级
(一)经济发展大势所趋。考察鄞州经济发展提升的历程,无不贯穿着战略转型、产业转型、科技转型、服务转型的思路。决策者思考最多、花力气最大的是推动转型升级,以降低发展代价、扩大发展空间、拓宽发展道路。农业是基础产业,伴随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只有紧跟时代的潮流和步伐,才能融入经济发展的体系,实现共同提升跨越。(二)建设现代农业所需。近年来,鄞州着眼于丰富农业发展内涵,创新农业发展观念,破解农业发展难题,扎实推进创业创新,加快了传统农业改造进程。从鄞州农业现状看,还存在着产业布局不尽合理、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够高、产品品牌效应不突出、科技推广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甚健全、农业生产条件有待改善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推动产业结构、经营主体、科技应用、基础设施、服务机制和管理方式的转型升级,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合作化、产业化经营。(三)应对市场竞争所迫。随着城乡一体化和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以及低经济效益、低投资回报的特征,致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逐高利润、追求高安全的资本和要素不断地向农业外部流动,使得农业在集聚资源要素中处于不利地位。只有通过转型升级,进一步改变农业的弱质性,提高获利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才能有效集聚资源要素,在市场激烈竞争中赢得主动、争取地位。(四)农民增收致富所盼。推进农业转型升级,通过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改变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依靠数量扩张、依靠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状况,一方面有助于农业自身效益的增长,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摆脱劳动力对农业的过度依赖,使更多的农民转出农业领域,实现转移农民、减少农民、致富农民的目的。
二、四条路径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鄞州抢抓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新机遇,全面贯彻城乡联动、工农互促战略,立足资源、区位、经济和体制优势,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动农业转型升级迈出实质性步伐,促进农业发展迈向新台阶。(一)坚持走特色化、优质化路子,优化产业结构。围绕品种调优、结构调新、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要求,积极开展农业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调整,不断完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提高产业结构力。一是大力开发特色产业。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基础上,加强蔬菜、瓜果、花卉、生猪等十大主导产业培育,同时立足资源优势和农民种养习惯,大力开发富有特色的产业,基本实行特色产业和主导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二是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引进工商资本、引导企业改扩建、鼓励企业技改等措施,培育大批农产品加工企业。依托企业开展农产品品牌创建,强化品牌农业的发展。三是着力培育农业休闲观光业。大力推进融农事体现、观光休闲、环保教育于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园建设,利用农业观光园和产业基地,谋划富有地域特色的产品采摘、乡村旅游、农事节庆活动,有效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功能。四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完善农产品生产田间档案制度和操作规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加强产品质量认证。(二)坚持走设施化、机械化路子,转变生产方式。围绕革新传统的劳动手段、操作方式,积极开展农业设施条件建设,有效解决农田设施薄弱、生产基础落后的问题,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大力开展高效节水工程建设,营造了大棚葡萄、大棚草莓、大棚茭白为代表的设施化生产的新优势,使之成为“万元农业”的新典型。二是全面改造农田设施。加强农田综合改造和标准农田建设,采取冬耕、调酸、秸秆快腐剂使用、应用配方肥等方法,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防涝能力。三是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采取政府扶持和项目引导的办法,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抓好新机具引进推广,提高农机具的适应性和作业效率。(三)坚持走规模化、节约化路子,创新经营机制。围绕优化配置资源,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经营效益,在调整区域布局的同时,促进耕地向经营能手集中,促进农业生产由小而全向大而专转变,提高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两区”建设。通过调整作物布局、改善基础设施、引进市场主体、创新经营机制等措施,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新格局,打造产品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带、产业群。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力争3年内完成19.5万亩任务,目前已建成13.6万亩,使功能区成为稳定的粮食生产基地。二是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提高农业经营效率。
(四)坚持走生态化、绿色化路子,改善资源利用方式。围绕农业生产、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着力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缓解人地矛盾,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生态文明。开展畜牧场环境整治,大力推广果园养鸡、稻鸭共育、蔺草茬晚稻免耕套盖直播等新型种养制度,促使种养结合、水旱轮作、循环发展。同时,推广“猪-沼-草-猪”、“鸡-肥-蚯蚓-鸡”等模式,依靠农业生产的内部消纳,降低排泄物污染和治理成本,实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组织实施肥药减量增效工程,推行节约型生产。
三、四项保障支撑农业转型升级
农业转型升级既需要内部产业结构、产品营销、生产经营方式的提升和优化,也需要市场消费、组织形式、要素配置方式的革新和改变,既离不开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有为,也离不开政府的强力推动。鄞州各级领导审时度势,结合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公共服务,为有效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平台和保障。(一)主体保障。生产经营主体是农业发展的希望所在、主力所在,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培育大批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生产经营主体。近年来,鄞州针对普通农民难以适应农业转型升级的实际,从推动农业产业化、合作化、组织化出发,培育高素质骨干农民、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打造了一支新型生产经营队伍,逐步缓解了小规模与大发展、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二)科技保障。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重要支撑,关系到农业转型升级的成效。近年来,鄞州针对农业科技应用率、覆盖面和农民科技意识有待提高的实际,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努力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集成推广能力和农民的应用能力,充分体现科技对农业的支撑引领功效。(三)政策保障。农业发展一靠科技、二靠政策,改变农业弱质状况关键是加大政策投入力度。近年来,鄞州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对农业的扶持。这些政策集中在扶持粮食生产和产业发展、扶持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和产业化经营、扶持发展农业环境建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四)服务保障。面对千家万户经营的分散性,客观上需要通过有效服务加以整合,更好地推动科技的落地、政策的落实,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能。鄞州针对为农服务的供给、内容和效率还难以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群众需求的状况,切实加强服务组织和平台建设,加强信息、营销、维权服务,不断扩大服务内容,促进服务到位。
四、四个问题讨论农业转型升级
总体上看,鄞州在农业转型升级征途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和进一步清晰。一是关于定位问题。鄞州农业转型升级的路子,已朝高效生态农业目标大跨越前进,下一步应把都市农业作为新的定位,唱响都市农业的旋律,打响都市农业的品牌。二是方向问题。紧随生态文明建设和都市农业定位,鄞州应当把生态循环农业作为发展的途径和方向,从转变生产方式入手,通过资源合理利用和物质能量多级循环,促进生产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有机衔接。三是动力问题。生产经营者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来自于投资的高回报、劳动的轻便化和体面的成就感。而客观地讲,农业总体上是经济效益低、劳动强度大、自然和市场风险高的产业,工商企业对此普遍缺乏积极性,普通农民因受市场意识、竞争能力薄弱的限制,更显得无奈,因而,政府的推动成为重要的动力源。政府培育转型升级持续动力的作为,主要应当放在规划引领、典型示范、创业环境营造、公共服务等方面。四是方法问题。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农业转型升级同样离不开多角度、多方位的统筹。城市化、工业化浪潮以及服务业兴起,一定程度上将引发农村优质要素向外转移,从而削弱农业转型升级的后劲。应当高度关注农业要素集聚,切实建立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机制,吸引优秀人才、资金和科技向农业、农村配置。
(作者系省农业厅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