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新闻

找特色,走自己的路

  本报记者 陈鎏琰
  在浙西南边陲,有一座省历史文化名城,它就是被誉为“青瓷之都”、“宝剑之邦”、“香菇灵芝之乡”的山水古城——龙泉。近年来,龙泉通过发展食用菌、特色茶果蔬等途径,以产业兴企业,以企业带产业,不断扩规模、提品质、壮产业、拓市场、促增收,利用“两区”建设这个发展平台,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地山区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龙泉的‘两区’建设离不开三个主题,即重视传统产业、引进新兴优势品种、发展特色农业。”龙泉市副市长徐炳东说。
一菌带百业
  近日,龙泉市西街街道周村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田中忙着收割单季稻的村民兰玉和兴奋地告诉记者,这几年他开展“耳稻轮作”生产,单季稻收获后,又利用冬闲田生产一季黑木耳,每年的收入都在6万元以上。
  食用菌是龙泉的支柱产业,作为世界香菇人工栽培发源地,该市有1/3的农业人口从事该行业。“如何在‘两区’建设中充分利用食用菌这一优势产业,让其带动其他农业产业的发展,是我们近年来思考的重点。”龙泉市农业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耳稻轮作”就是其中一条值得一试的路子,能让农民的“米袋子”和“钱袋子”都鼓起来。
  有人算了一笔账:每袋黑木耳菌棒一般可产干耳75克,按目前市场均价每公斤55元计,每袋产值4.1元,扣除原料成本每袋收入达3.1元;每亩农田可摆放黑木耳菌棒8000袋,成活率为80-90%,也就是说1亩地的黑木耳就有2万元的收入。除经济效益较高外,采用“耳稻轮作”模式,还有利于净化菌场,解决菌场霉菌污染问题,对减轻水稻病虫基数也有作用,“两者皆受益!”
  如今,“耳稻轮作”栽培技术在整个龙泉市已得到大面积推广,全市19个乡镇(街道)均有农户种植。2009年,全市栽培1.2亿袋黑木耳,有1.375万亩冬闲田因“耳稻轮作”被有效利用。
  过去,龙泉每年要产生5万多吨废菌棒,而被有效利用的仅10%,现在通过和科研院校的合作,废菌棒成了“致富棒”。龙泉市尖峰蔬菜专业合作社将废菌棒和猪粪发酵,研制出了供花卉苗木、茶叶蔬菜使用的有机肥,不仅营养成分高,还能改良土壤,防止土壤板结。在金溢牧业公司,有一条“完美”的生态循环系统:牛粪与稻草等配合种植蘑菇,栽种蘑菇的废料用来繁殖蚯蚓,蚯蚓喂养石蛙,繁殖蚯蚓的废料又是上好的有机肥;肉牛排出的尿液及牛场废水可生产沼气,用于照明和燃料。这条循环体系使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也使食用菌原材料利用率至少提高了5倍。
  在当地的兰巨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中,龙泉市将这些技术加以整合,把“耳稻轮作”、“生态食用菌循环产业链”等生态循环发展模式融入到园区建设中。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一茶引腾飞
  龙泉市兰巨乡一片1000多亩的茶园里,种着全国知名的乌龙茶新品——“龙泉金观音”。再过几日,农民将采摘一年中产量最高的秋茶,加工成800多元一公斤的高档乌龙茶。在2005年前,这里还只是大片荒山,龙泉金福茶叶公司让这山地改头换面,从福建引进“金观音”茶种并加以改良,成为全国茶叶市场中的一匹“黑马”。“茶叶产业在龙泉属于既传统又新兴的产业。”龙泉市农业局茶叶专家叶晓芳告诉记者,自从“龙泉金观音”杀入乌龙茶市场后,龙泉茶叶的美誉度节节提升,农民种植积极性高涨。现在,“龙泉金观音”亩产值可达1万元,不仅超越了福建传统乌龙茶的产值,也是原先绿茶亩产值的四五倍。“龙泉金观音”被农民称为继青瓷与宝剑之后的龙泉“第三宝”。
  该市兰巨乡官埔垟村村民成为“第三宝”的首批受益者。2006年,该村村民在荒田里种下了50余万支乌龙茶苗,虽然种植时间仅有3年,茶苗还尚未进入采摘高峰期,但茶园亩产值已高达5000余元,种植面积也从195亩发展到800多亩。“‘两区’建设为‘龙泉金观音’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良机。”叶晓芳介绍说,今年龙泉提出实施“茶叶翻番计划”,计划建成“金观音”标准化基地5000亩。龙泉市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对茶叶基地、加工、标准化、品牌等方面建设进行扶持,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并在兰巨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内规划建设占地1万亩的特色茶业示范区和白天鹅金观音茶文化休闲中心,着力把龙泉金观音产业做大做强。
一菜助增收
  龙泉地处江浙之巅,空气、水土等自然禀赋优异,适宜发展山地蔬菜的面积有13万亩,其中海拔800米以上的耕地面积5万亩,可利用面积居全省第一。在山林资源越来越宝贵的今天,种植高山蔬菜成为龙泉山区农民继续增收的好路子。
  在屏南镇地畲村高山蔬菜示范基地里,记者见到了忙着指导农户收获四季豆的叶忠树。这位原先从事蔬菜贩销的农民几年前承包了100多亩地,这些地大都在半山腰甚至深山里,当时不少人笑话他,但他半年的收成却让所有人刮目相看。叶忠树种植的“红花青荚”四季豆品质佳、口感好,深受上海、杭州、宁波等城市消费者的喜爱,收益上万元。
  叶忠树的成功让不少农户怦然心动。2009年,屏南镇海拔800米以上的17个村,有900多农户种植高山四季豆,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去年全镇仅四季豆一项,净收入就达1500万元,人均增收近1500元。“到8月底,我们镇四季豆种植户今年人均收入达到7000元,到采收结束超过万元肯定没问题!”屏南镇镇长季岩平高兴地说。
  据统计,到2009年底,龙泉市高山商品蔬菜播种面积已有2.53万亩,总产值6500万元。建成商品蔬菜示范村10个,商品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个,培育蔬菜专业合作社10家,实现了商品蔬菜播种面积和产值翻番。高山蔬菜也从单一的四季豆为主发展为番茄、甜玉米、茭白等多品种并举的新格局。2009年,龙泉高山蔬菜公用品牌“龙泉绿”正式推广使用,贴着“身份证”的高山蔬菜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市场。
  得益于高山蔬菜给当地高海拔地区农户带来的极大受益,在“两区”建设规划中,龙泉市将大力实施山地蔬菜提升项目,以扩大商品蔬菜播种面积和乡镇覆盖面为重点,建设万亩山地蔬菜龙南核心区和西街千亩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园。龙泉市农业部门负责人表示,依托“两区”建设,龙泉将全力打造全省海拔最高的高山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