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益新“历经了多少寒霜和酷暑,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大路,啊东田、东田,你是魅力新农村的象征……”日前,在桐乡市洲泉镇东田村的会议室里,村里的年轻人手捧乐谱,唱起了东田村村歌。
近年来,东田村大搞新农村建设,一幢幢新农居拔地而起,村庄整治让村里变得洁净漂亮。“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腰包渐渐鼓了,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断提高。”村党总支书记费金伦说,《东田村之歌》的诞生正是满足了村民的这种需求,也推动了村里的生态文明建设。
无独有偶。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党支部书记汪衍君,不仅教村民唱自创的村歌,还用音乐来管理村庄。
村“两委”开会谁迟到了,不点名批评,而是罚唱歌曲一首;谁家有喜事,他就带头唱歌祝贺。“唱一唱脾气没了,村子就和谐了。”汪衍君说,每年村里最热闹的麻糍文化节,他都要红红火火地搞一场大联欢。“我让村里每个人都来参与,平时不联系的,说上话了;平日被人看不起的,让他上台变自信了;还有些专门爱挑刺的,也通过这种方式妥善引导了。”
中国大众音乐协会原会长张丕基表示,浙江一些农村文化底蕴深厚、基础扎实,特别是以村歌为代表的农村文化已成为一道亮丽风景,有效激发了农民的创业创新热情,促进了乡风村风文明,有力增强了农民的自信心、凝聚力和幸福感。
手里有钱了,环境变好了,浙江农民不仅想唱出自己的快乐心情,还想让生态的生活成为更多农民的追求。
生态优势是安吉的一个“金饭碗”,安吉县委、县政府深刻意识到,只有采用生态教育、环境宣传、文化熏陶等多种手段,才能营造出一个“人人学习生态知识、人人树立生态意识、人人建设生态家园”的创建氛围。
每年的3月25日,是安吉县的生态日,现在,当地又将每年的3月定为生态公益月,把学雷锋日、“三八”妇女节、植树节、消费者权益日、世界水日等节日结合在一起,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亮点。每年,安吉县都会在农村评出“十佳美丽家庭”;而在当地的许多学校,都根据自身特点编写了生态、环保乡土教材,向学生们推行生态文明教育。
在我省农村,不少地方还利用图书馆这个知识的聚集地向广大农民宣传生态文明建设。
“有了它,我在家门口就可以借到嘉兴全市的图书馆藏书。”扬扬手中的“图书一卡通”,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农民钟贤良说,自从镇里办起了图书馆,他就成了一名忠实读者。“优质的图书资源以往大多聚集在城市,而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却无法享受。”嘉兴市图书馆馆长章明丽介绍,嘉兴从2007年开始着手从精神层面消除城乡鸿沟,以“政府主导、多级投入、集中管理、资源共享”的总分馆制建设模式,斥资5000万元,打造了一个覆盖城乡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村民们只要办一张卡,就可以在所有图书流通点实现通借通还。用章明丽的话说,通过分馆的设立,他们从农村“挖”出了100多万读者。
不过,我省还有更方便的“小型图书馆”,海盐县于城镇庄家村农民王笑连家里就有这样一个。“我自己喜欢看书,本身家里就购买了很多书籍、报刊和杂志,现在一些村民也时不时地拿些书出来和大家分享。”王笑连告诉记者,她家的“小型图书馆”就设在客厅,常来串门的邻居是忠实的读者,“科学种植、养殖类和娱乐类的书籍比较受欢迎,健康类的杂志也挺实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