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新闻

义乌:为农民建造美丽家园

  见习记者 程益新
  记者一走进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错落有致的徽派建筑、碧波荡漾的池塘、怒放的紫薇花便映入眼帘,一些老人在休闲广场上边聊天边健身,一些小孩在水池边嬉戏,好一副生态和谐的美景。
  这种干净、整洁的环境已覆盖了义乌的768个村。当地根据每个村不同特色进行规划:苏溪镇月白塘村实行了生产、生活区全分离,有效杜绝了安全隐患;稠城街道田畈村村民住上了23层的小高楼,开始了公寓生活;上溪镇仙坪村用宅基地换城镇住房,全村人都有了居民户口。“如今,义乌市所有村的规划,建造、维护都是专业公司负责的,我们要让每个义乌农民都能享受到城镇居民的待遇。”义乌市农办副主任陈斌说。
要做有文化的村庄
  李祖村党支书方达勤告诉记者,2006年以前,村民们晚上根本不敢出门,村子居住面积20多亩,总共只有20盏路灯,地上污水横流,走路不小心就会摔跟头。摔跤的的多了,村民们的怨气也大了,看看电视上那些村庄建设得那么好,村两委下了决心要赶上去。
  可是,村集体年收入只有12万元,哪有钱搞建设?在村两委的号召下,村民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就这样凑起了8万元,把村路面改造的事情给解决了。“改变环境,首先要改的还是村民的意识。”方达勤说,很多村民喜欢在房子四周堆些薪柴、搭个小棚,村干部一次次上门劝说,不厌其烦,慢慢地村民的思想扭转了过来。大家拆棚的时候,每星期村里的生活、建筑垃圾拉出去几十车。如今村里越来越干净,村民的卫生意识也越来越强,乱吐痰、随意倒垃圾的现象基本消失了。
  村庄干净了,但怎么让它更“漂亮”?村干部去浙江大学,专门请了个专家来帮忙做长久规划。“专家说,村里很多老建筑都有徽派的影子,建议我们统一风格,”方达勤指着去年刚刚落成的村委会给记者看,白墙黑顶,飞翘的屋檐搭配上有棱有角的灯笼,不说明还真想不到这样有意境的地方是个办公场所。村民也都喜欢这样古色古香的风格,新房按这模式造,旧房能改的都这样改,徽派风便在村里流行了起来。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为了加强村民的精神生活,村委会又购买了健身器材、球类、图书等,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邻里之间的矛盾也明显减少了。
村庄建设有了强劲后援
“外观建筑统一了,可公共设施这块,起初村民觉得和自身关系不大,不太愿意配合村里工作。”方达勤说,2007年村里开始搞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但很多村民不理解,不肯拿钱出来让村里统一改善,工作曾一度停滞。
  正当一愁莫展时,义乌市在2009年6月制定出台了《义乌市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实施办法(暂行)》,对农村的路面、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补助。
  在政策的引导下,义乌市农办引导各乡(镇、街道)创新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模式。佛堂镇和稠城街道与电工协会签订路灯维护协议,将辖区内村庄路灯委托给专业电工队伍进行维护;后宅街道将辖区内绿化面积精确测算后分3个片区对绿化养护进行招投标,委托专业绿化公司统一实施养护。“我们就是要让村民享受居民一样的待遇,把城市的阳光洒向农村。”陈斌告诉记者,城市基础设施有环卫所、家政公司、绿化养护队等专业队伍,农村基础设施也应请专门人员建造、维护。据了解,将农村基础设施纳入政府管理体系后,光今年上半年,义乌政府就出资帮农民清理生产、生活垃圾10多万吨,处理污水近1000万吨。
  “如果没有纳入政府管理体系,像我们这样的经济薄弱村,农村基础设施根本不可能如此完善。”方达勤说,如今的李祖村,一年四季,鲜花绽放,村里的小山坡上都安装了路灯、修建了凉亭,连隔壁的塘下村、王宅村的村民也喜欢来登山、纳凉。村里93岁的老人方启富说,做梦都想不到李祖村能变成现在的样子。
设施管理有了长效机制
  如今,污水设施、垃圾集中处理等以前城市居民才能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已在李祖村全面推广。方达勤说,以前村里用于生活用水净化的厌氧池老是被杂物塞住,没有专业的清理机器,村民只能自行冲洗,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如今,有了专业的清理队伍,我们只要打个电话就能解决了。”
  不光是李祖村,义乌其他村的村民对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拍手叫好。“以前村民往城里搬,是因为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齐备。如今村里也搞了排污管网,垃圾统一处理,公交车开进村里,再加上农村空气质量好,噪音小,我准备把家再搬回村里来了。”做外贸生意的城西街道七一村村民何小菊,说起这几年村里的变化,满脸的自豪和喜悦。
  据陈斌介绍,从今年开始,义乌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大幅提高对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的经费投入,将环卫管理补助标准在原基础上提高了1倍,从原来的人均每年6元提高到12元,新增了绿化养护、路灯照明维护、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维护等三项基础设施管理补助资金,还设立饮用水、道路设施维护项目专项滚动资金,用于大、中修工程,使农村居民共享现代文明。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