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新闻

一桃沉浮,众人牵挂

  本报记者 袁 卫
  前不久,省农科院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撰写的一份《关于加快发展我省猕猴桃产业的建议》引起了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程渭山的重视,程渭山批示指出,我省应加快发展猕猴桃生产并形成规模产业,使之成为丘陵山地高效农业新模式的建议很好,值得有关单位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加以研究。
  近日,记者前往江山、上虞等地,深入了解猕猴桃产业现状和市场供需情况。采访调查后发现,在我省果业所占份额不大的猕猴桃产业,通过实施精品战略,已渐渐成为较具竞争力、能有效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兴产业。
“高价”乐翻上虞果农
  8月25日,首届上虞章镇红心猕猴桃采摘节开幕,数百位游客涌入猕猴桃园,兴致勃勃地品尝起了“果中之王”、“维C之冠”的美味。
  比游客们更加兴奋的,是章镇的果农们。“一盒24只装的精品猕猴桃,两公斤左右,每盒价格100元。”上虞市香猕红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叶建根告诉记者,他们合作社种了300多亩猕猴桃,目前已全面投产。每公斤高达50元的售价,让果园成了名副其实的“聚宝盆”:1亩猕猴桃产量1000公斤左右,除去残次果,亩产值达4万元,全社300亩就是1200万元。“每天都有很多电话来订购,几天就能卖光了。”叶建根说,这样的高效益取决于优良品种和科学的种植管理。合作社引进果型美观、营养丰富、货架期长的红心猕猴桃,亩投入5000多元,建起水泥桩和钢丝架,使用高效、低毒、低残农药及优质有机肥,由农技人员对土壤、水质定期监测,真正做到了绿色、无公害生产。
  记者了解到,目前章镇有猕猴桃面积2000多亩,镇里已提出了万亩猕猴桃种植计划,欲把章镇打造成中国东部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
老牌生产基地全程优化
  无独有偶,在叶建根的猕猴桃喜获丰收之际,江山市塘源口乡仓坂村果农林庆祝也天天在他的猕猴桃园里忙碌着。“我种的20亩猕猴桃,去年创造了20多万元的收入,”林庆祝说,他已种了11年的猕猴桃,亩均年收入一直保持在1万元以上,“现在想种猕猴桃的人越来越多,我就搞起了种苗繁育,今年繁育的种苗足够发展400多亩了。”据了解,目前仓坂村已有上百位农户开始种猕猴桃,猕猴桃成了这个偏远山村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在江山这个老牌生产基地,猕猴桃产业历经几度沉浮,如今修成正果。江山市林业局果业办主任谢义福告诉记者,早在1985年,该市就开始发展猕猴桃,形成了上万亩的基地,但由于市场对接不畅、管理粗放等原因,至90年代中期步入低谷,不少猕猴桃园呈半荒芜状态。1996年,该市重新将猕猴桃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并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全市面积曾一度达到4万亩,由于缺乏良种和农业龙头企业,盲目扩种让江山果农再次受伤,猕猴桃售价跌至每公斤1元以下,亩产值不足千元,全市猕猴桃面积又回落至1万亩左右。
  “近年来,我们从品种到管理再到市场,全方位对猕猴桃产业进行优化,一定要重振产业。”谢义福说,近几年,江山引进了货架期更长、口感更好的“徐香”、“海伍德”等优良品种,并鼓励和帮助农民采用设施栽培,进行精细化管理;加强土壤肥力、病虫害等方面的技术研究;成立猕猴桃产业协会,注册商标,并强化了与超市和果品市场的对接。“在政府的理性指导和积极扶持下,江山猕猴桃正在重新走向辉煌。”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扬长补短加速发展
“我省猕猴桃产业优缺点共存,要让其成为高效生态农业的新模式和促农增收的新力量,必须扬长补短。”《关于加快发展我省猕猴桃产业的建议》的执笔者,省农科院老科技工作者陈学选如是说。
  我省具有发展猕猴桃产业的资源、人才和市场优势。陈学选认为,在资源上,浙江地形及气候能较好满足猕猴桃生长需求,全省55个县(市、区)都有猕猴桃分布,现有种植面积约4.3万亩,是我国南方最大的猕猴桃商品化生产基地和野生种质资源分布中心之一;在人才上,我省已有30多年人工种植猕猴桃的历史,很多农民拥有一定的技术和种植经验,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市场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品质水果消费需求增大,一些超市的进口猕猴桃每只卖到7—8元仍不乏追捧者。“当然,我省猕猴桃生产长期处于分散种植,尚未形成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模式。”陈学选建议,我省猕猴桃产业应加快创建品牌,走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政府在政策、资金、信贷、税收等方面予以优惠,建立一批品种优、技术新、管理好的示范基地;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形成企业品牌,推行标准化生产;合理调整果业结构,制定猕猴桃产业发展规划,注重省内外市场的开拓和加工业的发展。“这些举措已逐步在上虞和江山等地实施,成效是有目共睹的,”对于我省猕猴桃产业的未来,陈学选颇具信心,“扬资源、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长处,补强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短腿,猕猴桃产业一定会成为我省丘陵山区地带助农增收的新兴产业。”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