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一年帮助村民人均增收了万余元

村里的大学生,真棒!

  本报讯 (通讯员 曾晨路 严雪丰)“已住了一个月的4名上海回头客下午走,明天还有12名上海老人要来住,有得忙了。”8月23日,正在厨房烧柴火煮饭的柯城区七里乡大头村村民吕冬凤笑着告诉笔者,没想到往年只能在家带孩子的她,如今每年竟然能赚两三万元。
  不只是吕冬凤“没想到”。看着村道旁两辆上海牌照的旅游大巴,大头村党支部书记王明春也没有想到,地处偏僻的大头村,每隔一两天,就会有数辆旅游大巴运来近百名度假游客,直接拉动了村民收入。
  给村里带来变化的,是程超、勾双喜这批有文化、有理想、有抱负的大学生们。“没做什么事,去农户家走访也不自在呀。”在大头村当大学生志愿者的勾双喜和大学生“村官”程超,说起前两年的任职感受,有点不好意思,“只是帮村里写写材料、填填表格,尤其看到邻村农家乐办得红红火火,总觉得对不住信任自己的村民们。”
  办农家乐,各地同质化严重,如何异军突起?毕业于包装工程专业的程超和法律专业的勾双喜,想到了差异化竞争的道路:别人主打餐饮,咱就主打住宿。因为大头村山高水清,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高,可以成为长三角地区老人安度晚年的后花园,他们决定试点发展“托老型”农家乐。
  然而,一开始创业他们就遭到当头一棒。定下“托老型”农家乐的发展思路后,连续2个多月,村里一个客人都没有。村民们看着砸进去装修的钱没有下文,意见很大。“走在村里,都不敢抬头。”勾双喜说,那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千方百计扩大客源。回到宿舍,勾双喜从网上便搜索出10多个“夕阳红”、“老年人之家”之类的论坛,注册账号,发帖介绍大头村。后来,他又注册了一个“衢州童姥”的账号,以旅客身份在论坛上发帖讲述住在大头村的感受,不少中老年人看到后纷纷打来电话咨询。
  组织散客,客源不够稳定。大学生们趁着2009年度浙江省旅交会在上海举行的机会,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到上海设摊推销“托老型”农家乐。由此,村里开始与上海太平洋旅行社合作,有了源源不断的客源。与此同时,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村官”朱敏,设计出了一系列的宣传图;旅游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村官”周倩,则在淘宝网上开出网店,整体包装吆喝大头村的山和水。
  这批大学生运用各自所学的专业知识,终于为大头村掘到了“金矿”。一年多来,大头村“托老型”农家乐从最初的7家发展到18家,床位从78个增加到260多个,已接待2.8万名游客,村民农家乐收入190万元,农户自销猪肉、粉干、地瓜干等农副产品收入100多万元。这两项为87户276人的大头村,直接带来了人均增收万余元的经济效益。“他们的脑子很活络,点子也很多,”王明春说出了村民们的心声,“这些大学生,真棒!”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