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柚菇厂的“拼租”效应

—常山生态循环农业实践

  本报记者袁卫
  正值盛夏,常山县柚乡胡柚联合销售公司的加工厂内却一派繁忙。“再过几天,就可以收获第六茬秀珍菇了,这12万袋秀珍菇少说也能给公司增加8万元收入。”看着厂里码放得整整齐齐的秀珍菇菌袋,公司董事长赵五毛高兴地告诉记者,自从当地解决了秀珍菇“拼租”胡柚厂的生产时间矛盾后,他们公司下属的12家胡柚合作社收入翻了一番以上。
  利用胡柚加工“歇业期”生产秀珍菇,这是常山农民的独有创意。常山县共有140家胡柚加工和销售企业,拥有厂房数十万平方米,由于胡柚上市和销售时间集中在11月至次年3月底4月初,这批厂房便“半年赚钱、半年休闲”。2008年,在农技人员的帮助下,常山仙丽胡柚专业合作社、阳光果业有限公司等胡柚加工企业开始了柚菇结合的生产尝试。
  但秀珍菇菌袋最适合生长的时间是在3月份前,而此时正是胡柚加工和销售的高峰期,两者在生产时间上存在着一个小交叉;加上秀珍菇的前期生产需要一定的技术能力,投入资金也不少,刚开始,柚菇结合的生产模式推广并不快。
  如何解决交叉矛盾,彻底释放加工生产能力?常山县食用菌办公室想出了一个办法:由该县食用菌龙头企业提供处理后的菌袋,并完成栽培原料的采购、装袋、灭菌和接种等环节,到3月底,再由胡柚加工企业移入胡柚加工厂培育。
  此举解决了生产上的时间交叉问题,也节省了胡柚加工厂的技术和设备投资,柚菇结合模式开始迅速推广。以常山县柚乡胡柚联合销售公司为例,该公司下属的14家合作社已有12家采用了这种生产模式。“按每袋纯利润0.8元算,我1800平方米的车间如果全部利用上,可以投放15万袋秀珍菇,年收入有12万元。”赵五毛告诉记者,以前胡柚生产空闲时节,加工厂不仅没有效益,还需要花钱雇人看管,现在这些钱,“纯粹是白白赚来的”。
  柚菇结合还让果农们有了意想不到的好处。“我们把秀珍菇菌渣运到胡柚园里当有机肥使用,不仅节省了肥料成本,胡柚的果型和糖度都提升了一个档次,价格比其他果园生产的胡柚高出不少。”赵五毛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