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江山市畜牧兽医局副局长汪礼国
江山是全国赫赫有名的“蜜蜂之乡”,全市养蜂规模和经济效益已连续18年稳坐全国头把交椅。而江山蜂业的“领跑者”,就是该市畜牧兽医局副局长汪礼国。
在江山,汪礼国被蜂农们亲切地称为“蜂王”:他主持制订了全国第一个国家级蜂产品系列标准,带领中国蜂业走向世界;他首创的产业化与标准化的蜂产业模式,被中国养蜂协会誉为“江山模式”在全国推广;他完成的21项科研成果,给蜂农带来3.6亿元的经济效益;他被中国蜂产品协会以全国养蜂业首席专家身份纳入专家库,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甜蜜事业的“领跑者”
走进汪礼国的办公室,一大堆奖状、奖牌扑面而来,光全国性的就有十几个。这些足以诠释一名共产党员,从事蜂业管理与服务30多年来,所付出的辛劳和获得的成就。
“永远要有领跑意识和忧患意识,要做就必须做最好的。”回顾30年的蜂业生涯,汪礼国这样总结道。
2001年,我国加入了WTO,实现贸易自由化。当时,江山市的蜂产业已颇具规模,许多企业都跃跃欲试,准备大张旗鼓地进军国外市场。就在大多数人为江山蜂业前景叫好时,汪礼国却不这么认为,“我国的蜂业产业标准还是上世纪80年代修订的,早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他敏锐地指出,“江山乃至我国的蜂产品进入国外市场,必然会遭遇外国政府设置的技术壁垒。”
事实证明汪礼国是正确的。2002年1月28日,欧盟官方突然颁布禁令:自1月31日起,禁止中国的蜂蜜和蜂王浆等产品进入欧盟市场。“这条消息使江山的蜂业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不少企业纷纷停产。”面对逆境,汪礼国没有灰心,“只有制定符合世界水平的标准,我国蜂业才能获得‘进军’世界的通行证。”
经过几个月的埋头苦干,由汪礼国主持制定的江山市蜂产品地方标准完成了,这个地方标准在上报省质监局备案时,被省质监局“慧眼相中”,委托他进一步主持制定浙江省蜜蜂地方系列标准和有机蜂产品系列标准。
当这两个省级标准在上报国家质检总局备案时,得到了国家质检总局的认可。国家质监总局决定,由汪礼国带头主持制定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无公害蜂产品系列标准》。如今,该标准成了我国蜂业界质量安全管理的主要依据。
蜂业产业的“创新者”
2009年,汪礼国主管的江山蜂业再次位居全国各县(市、区)第一,当地蜂农感叹道:“江山蜂业能连续18年稳居全国各县(市、区)第一的辉煌成就得益于汪礼国时刻保持‘居安思危’的精神。”“忧患意识是创新的动力源泉”,汪礼国说:“作为江山畜牧兽医局副局长,继续保持江山蜂业全国‘领跑者’的地位是我的职责所在。”
2007年,正值江山蜂业不断发展壮大之际,汪礼国敏锐地意识到,江山蜂业辉煌的背后,面临着资源紧缺的严峻问题。“养蜂人居无定所,随着经济的发展,从事这种艰苦职业的人将越来越少。而蜂产品的保健功能已被越来越多人认可,加工企业越办越多,对原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就必然会形成一个原料紧缺的矛盾。”汪礼国分析道。
为此,汪礼国在大力鼓励和发展定地养蜂的同时,利用江山山区资源优势,发展当地特色的土蜂养殖,以江山为中心,构建了100公里以内的浙闽赣三省边际蜜蜂养殖基地。“我们还为当地农户提供蜂种和免费技术培训,以市场最高价回收蜂产品”,汪礼国介绍道,“此举有力地保障了江山蜂产品原料供应,解决了因养蜂人减少所带来的原料不足问题。”“据气象部门预测,浙江、江西有长期的低温多雨天气,建议广大蜂农改走湖北湖南线。”今年3月,在江西养蜂的江山市3家合作社,收到了汪礼国发来的预警短信。社员们听取“蜂王”的建议后,数千箱蜂避开了雨区,避免了损失。
短信预警是汪礼国建立蜂业预警机制的一项重要举措。“养蜂业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如市场行情,天气变化,自然环境等,”汪礼国说,“从去年开始,我们通过手机短信形式,将掌握的市场、天气及自然环境变化指数通过科学分析后,发送给江山市所有养蜂专业户。”现在,江山市的养蜂专业户在全国任何地方,都能及时收到灾害短信提示。
30年的蜂业之路,汪礼国就像工蜂一样,不知疲倦地为他所热爱的甜蜜事业无私奉献着。他说:“作为一名农技工作者,我将为江山蜂业奋斗终生。”
本版稿件由实习生姚力丹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