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义乌市城西街道七一村党总支书记何德兴
成排的花园式别墅;清澈的“爱
心湖”中荷花映日、鹅鸭戏水;绿树
成荫、鲜花满地的“七一广场”上,
村民们在嬉戏纳凉……这一幕幕
动人的风景是义乌市城西街道七
一村的真实写照。
这个与党的生日同名的村
庄,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令人羡
慕。去年,七一村人均收入达1.8万
元,比1997年的3700元,提高了近4
倍。每当提及这些,村民们都会自豪地说,我们能过上今天的美好生活,村党总支书记何德兴功不可没!
责任在心 先富不忘带动后富
何德兴曾是一名普通乡干部,上世纪80年代,他辞职下海,成了义乌市率先勤劳致富的企业家之一。
可在回乡探亲时,何德兴发现家乡的父老乡亲们虽然辛勤地耕耘着,但生活却依然困顿不堪。“是继续拓展自己的事业,还是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何德兴不知思考了多少遍。最后,他毅然选择了后者。
1997年,何德兴将日进万元的生意交给别人打理,回到七一村当起了村党支部副书记。他的选择不仅让亲人不理解,就连村民也纳闷:“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当个穷‘村官’,到底图个啥?”可何德兴却不这么想:“有些事不能用钱来算,我是村里先富起来的党员,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是我的责任!”
多年商界打拼的历练,使得何德兴很有“商业头脑”。七一村70%村民在外经商,10%是种植大户。为了充分利用村里的空闲土地,同时也让在外经商的村民安心,何德兴在村里实行土地统一流转,空闲土地由种植大户承包,实现良田规模经营,年终再将承包款全部返回村民,这极大地提高了农田规模经营的效益。
何德兴认为,七一村要发展,必须引导村民改变传统单一的种植模式,发展“村企共建”的新产业模式。在他的努力下,村里建起了占地500亩,集科研生产、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如今,不但生态园里所产的农产品成了“香饽饽”,园区还成为引客进村、引项目进村、引人才进村的“聚宝盆”,被评为义乌市2007年度重点农业项目。
让利与民 党员就要敢于“吃亏”
自1998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何德兴已连续4届以全票当选连任。在赢得村民的信任和赞誉背后,是他付出的不为人知的牺牲。
前几年,七一村实行旧村改造工程。改造开始时,村民担心,搞了第一期后,第二、三期没有保证,于是,大家都想挤入第一批分房名单。当时,何德兴向全体村民承诺:“等全村90%以上村民住上了新房,再安排村干部的地基!”
何德兴的父亲生前一直盼望能早些分到旧村改造的新房,可为了对村民的承诺,何德兴几次把建房指标让给了住房困难的群众。在父亲病危住进医院,再次追问“别人都住进新房了,我们的新房怎么还没有”时,何德兴只能安慰说:“快了,就能住上了。”可直到父亲临终,他老人家也没能住上新房。这成了何德兴心中永远无法弥补的痛。
自从当上村干部,何德兴就一直做着给村里贴钱的“买卖”。外地有人来参观考察,他自掏腰包招待客人;逢年过节,他自掏钱为村里老人购买礼品;村里发的误工补贴,他都悉数拿出,作为村老年协会的活动经费。这些年,他累计捐给村老年协会就有20多万元。
共建和谐 村里人人权益平等
“要让群众都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这是何德兴建设民主村务的重要举措。“现在,村里每一项重大决策,村两委都要向每户村民发放《意见征求表》,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建议。”何德兴介绍。每年年初,村干部都会分头走访党员群众,了解村民们的所需、所想、所盼,筛选出体现大多数村民意志的实事作为“村民议案”,并以此提出任期创业和年度创业承诺目标,签订责任书,接受干部和党员群众的共同监督。
随着七一村经济的发展,外来务工人员也增多了。“要留住外来建设者,就要让他们享有和本地村民一样的待遇。”何德兴说。在他的多方协调和努力下,已有17名外来人员子女在村里就学。
如今,七一村的外来务工者不仅可以平等享受村里的所有基础设施,村委会还为他们设立了民工工资维权工作站,不让村里的企业拖欠员工一分工资。“咱村没有外乡人!”村民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