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并称为中国科学界的“三钱”。随着著名力学家钱伟长的与世长辞,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三钱时代”从此一去不复返,留给了世人无尽的思念。“三钱”的一生,无疑是科学报国的生动写照。“祖国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的信念,更是贯穿了钱伟长的一生。
科技强国的第三代留学生
据家谱记载,“三钱”同出一个家族——他们都是五代时期吴越国国王钱鏐之后。“钱王”后人曾被人编成了绕口令:“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院士”。
与钱伟长同届留英的林家翘教授,回忆钱伟长说:“他非常能干、非常聪明、非常有领导才能,绝对是一个人才。我后来知道,他出生在无锡的一个学术世家,所以他有这种能力并不奇怪。”
不同于第一代留学生的“洋务救国梦”、第二代留学生的“革命救国梦”,以“三钱”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国留学生群体,他们的梦想则是“科技强国”。
1946年5月,在美国事业如日中天的钱伟长一心回国。他自问:“我爱国吗?干嘛有本事为外国人服务呢?”他多次向自己的导师——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提出回国的要求。
终于得到同意的钱伟长从洛杉矶搭货轮回到上海,1946年8月初又从上海搭轮船经秦皇岛回到阔别8年的清华园。9月,妻子孔祥瑛带着已经6岁的儿子元凯从成都来到北京,钱伟长才第一次见到儿子。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留学欧美的中国学生,大批人学成后回到当时十分落后的中国。据统计,1950年滞留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有5000余人,而1950年代末回国人数达到2500人,中国两弹一星功臣23人中,有21位是第三代留学生。
论文收入冯·卡门庆生文集
1980年,世界理性力学权威、美国科学家A.C.爱林根访问中国,特意来到清华大学照澜院,拜访一位不曾谋面的“学术导师”——钱伟长。当年,爱林根花了几个月时间拜读钱伟长的学术论文深受启发,从而开始自己的开创性工作。
令爱林根受益匪浅的文章,其实是钱伟长的准博士论文,后成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应用力学研究生的必读教材。1940年,28岁的钱伟长考取中英庚款会公费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一年不到,他与导师辛格教授联名发表了一篇讨论“板壳内禀统一理论”的文章,被誉为“弹性力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是年,恰逢60岁生日的“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决定出版一本庆生文集,板壳内禀统一理论也被收录其中。不可思议的是,28位论文作者大都是爱因斯坦、冯·诺伊曼(现代电子计算机创始人之一)这样的科学泰斗,钱伟长是唯一一位30岁以下的年轻人,而且是中国人。
一生换了20几个研究方向
若不是被打成右派,钱伟长很可能成为中国“两弹一星”研制的核心力量。
1942年,博士毕业的钱伟长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与师兄钱学森和同班同学郭永怀、林家翘共同“会师”在冯·卡门门下,专攻导弹等飞行器的运动轨迹计算。当时正值二战,德国研制的V2火箭让英国十分紧张,首相丘吉尔急切地想知道,火箭的最大射程会否对英国的军事要塞产生威胁。冯·卡门的4个中国学生经过周密计算认为,“在最近的将来,德国火箭不太可能击中英国的战略要地”,这项漂亮的工作,不禁令丘吉尔交口称赞。
因为力学方面的突出贡献,钱伟长曾于1956年和1982年两获国家自然科学奖,这样的成就,少有人及。奇怪的是,这位力学专家时常“不务正业”,被人戏称为“没有专业的专家”,甚至是“万能科学家”。钱伟长推导过13000个三角级数求和公式;还研究过汉字计算机编码,发明了获奖的“钱码”。钱伟长曾回忆说:“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在他的学术生涯里,先后换了20几个研究方向,每一次转向,其出发点都是国家。在他看来,“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摘自《文汇报》《中国经济周刊》 任荃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