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浙江气象

“三伏”天话农事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一般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民间有“热在三伏”之说。
  之所以“热在三伏”是因为地球上的冷热变化受太阳光照射影响的。夏至时,地面受太阳光照射时间虽然最长,接收的热量最多,但由于春天刚过不久,地面上积累起来的热量不多,地面温度不致于立即升得很高。到了“三伏”期间,白天吸收的热量大大超过夜晚散失的热量,地面上的热量越积越多。再加上这段时间我国大部分地区经常受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更促使气温急剧上升,往往会出现一年中的最高气温。
  炎热对农作物来说是有利有弊。俗话说“三伏不热,五谷不结”。伏天带来丰富的光热资源,是庄稼生长的理想气候条件。但此时又是农作物需水关键期。如果久晴不雨,蒸发强烈,就会出现伏旱,对农作物的危害也是很大的。农气专家说,农作物应对高温的最有效办法就是浇灌,不过,浇灌的方法很有讲究,比如说水稻田,可采取早晨灌凉水、白天灌深水、傍晚灌跑马水的办法,降温效果明显,可防止“高温逼熟”,提高千粒重;此外,也可进行根外施肥,喷施磷、钾肥,增强水稻等作物的抗高温能力。
  对于蔬菜,可采用小水浇灌,也可采用遮阳网遮档,达到稳产的目的;对于果园,需勤灌溉以增加果树的水分供应或在树根周围覆盖稻草等,以降低温度,防止水分蒸发,也能起到减轻高温危害的作用;而对于大的果树,用洒水降温的方式比较好。
  此外,农民朋友应做好降温防暑工作,尤其应避免在中午阳光曝晒前后在田间劳作。
(李仁忠)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