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

澳大利亚馆:魔幻色彩游戏

  在遥远的澳洲大陆中部荒漠上,矗立着一个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一块被称为“地球肚脐”的独体巨岩。在阳光照射下,它从每个角度勾勒出的橘红色曲线都让人着迷。澳洲当地土著人把这里视为圣地,认为澳大利亚即发祥于此。他们为这块巨岩起名“乌鲁鲁”,意为“见面集会的地方”。
  在世博园B片区的澳大利亚馆,拥有和“乌鲁鲁”相似的颜色与外形。更为奇妙的是,随着天气的变化,澳大利亚馆外部的颜色会随之改变,由最初的橙色,逐渐演变成更接近澳洲内陆地表的赭红色。
  澳大利亚馆会变色的奥秘,有赖于其外部使用的一种特殊建筑材料——耐风化钢覆层材料。这些特殊钢材全部由博思格钢铁公司在澳大利亚本土生产。“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其外层会快速氧化而形成锈层,这种锈层可以保护内部的钢材不再进一步生锈。” 澳大利亚馆设计师安东尼介绍说,“它逐渐氧化后形成的这种赭红色,正好可以从视觉上不断唤醒人们对澳大利亚土地颜色的回忆。”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澳大利亚馆都拥有波浪般起伏流畅的轮廓线,恰如澳大利亚绵长曲折的海岸线。“我们在整个场馆设计中没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前面、后面或侧面的概念。这样的建筑形式,目的在于鼓励所有访客绕馆行走一周。在你行走的时候,由于场馆曲线型的设计,你会感到它在不断改变形状,这也是一个对澳大利亚馆所处长方形地块很好的回应。”安东尼说。
  内外交错的玻璃罩循环通道,是澳大利亚馆设计的另一个亮点。这条全长160米,环绕全馆一周的通道,实际上是馆内的参观步道,可以引导游客在场馆各层的展区间穿梭。而带缓坡的环形步道,贴心地为参观者免去了上下楼梯之劳。
  在澳大利亚馆外,沿着外墙地面铺了一圈大小不一的铁矿石。这是设计师的另一个巧思。“这些铁矿石来自澳大利亚,就是从这些铁矿石中炼出的钢铁制成了我们馆外墙的钢板。我们想通过这样一个铁矿石和钢板之间互相呼应的关系,突出土地中产生了资源、资源为人们利用而成为材料。”安东尼说。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杨天/文 2010年第2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