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评论员
7月,骄阳似火,一项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革新——生态循环农业也在浙江大地上火热推进。这是一条以资源节约利用、产业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一条创新之路、发展之路、光明之路、胜利之路!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强调要培育生态产业,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化。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正是秉承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和要求,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现实路径,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引领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所向。当前,人口快速增长、气候极端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和人类面对的重大课题,低碳农业、有机农业、微生物农业等体现生态循环经济理念的新兴形态,正在全球逐步兴起。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正是应对气候变化、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突破资源环境制约的内在要求。浙江农业资源禀赋不足,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使农业受到的资源制约和环境承载压力日益突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有利于防止掠夺式生产带来的资源过度消耗,有利于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在资源环境约束、消费需求升级、市场竞争加剧的多重因素倒逼下,浙江农业亟待找准途径,加快转型升级。生态循环农业将农业经济活动、生态环境建设和倡导绿色消费融为一体,有利于将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目标已锁定,成败在转型,浙江农民翘首期盼着。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必须加强舆论宣传和公众引导。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立足营造政府积极倡导、农民自觉参与、公众密切配合的良好氛围,引导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树立新的资源观、发展观和生态价值观。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必须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既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明确定位,又要立足当前,点面结合、分步推进,把生态循环农业作为贯穿“十二五”农业转型升级的主线,综合利用税收、金融、价格、补贴等政策杠杆和手段,调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社会力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积极性。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必须加强项目推进和资金保障。紧密结合“两区”建设,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环节,形成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的工作合力,逐步建立以主体投入为主导、政府扶持为导向、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必须加强总结宣传和典型示范。深入挖掘基层群众的实践创造,充分利用媒体加大对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宣传和推广,以点带面推动生态循环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和机制建设。健全工作机制,强化部门协调,建立健全党委政府领导、部门齐抓共管、分工协作配合的工作推进机制,健全考核机制,努力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纳入生态省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
前进的号角已吹响。无限风光在田野,我们相信,明天,浙江农业一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