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七色土

财 富

  □张真
  每当回忆起父亲,我就会记得这样的情景:父亲看到书店里的一本好书,尽管口袋里没多少钱,还是毫不犹豫地买下来,然后欣喜地回到家里看起来。
  我老家在东阳横店的一个山村里,祖父母一共生下三个孩子,一个幼年夭折,剩下父亲兄弟俩。在农村,家里没人识字会受人欺负,为了保护自身利益,祖父让伯父去学手艺,而让父亲去上学。由于读书机会来之不易,父亲十分珍惜,读书非常刻苦。小学毕业后,他先后到慈溪锦堂乡村师范和杭州师范学校就学。父亲不抽烟、不喝酒,唯一的嗜好就是买书、看书。为了有书看,他宁可少吃饭、少穿衣。有一次,伯父从上海来看望父亲,发现他衣服单薄,就给了父亲几块钱,让他买衣服。可当父亲路过书店,看到几本想往已久的书时,竟把钱全花在买书上了。工作以后,虽然家里子女多,经济条件并不好,但买书仍是他最大的兴趣和爱好,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中的书也渐渐多了起来。
  父亲不光自己喜欢买书、看书、用书,还要求我们多看书。父亲是“文革”前的高中语文老师,他的书都是些积累型图书,如学术专著、政治理论、文学艺术及各种专业用书。当时,每当晚上去办公室备课,他就把读小学的我反锁在家里,让我做完作业后看家里收藏的书。于是,《鲁迅全集》、《西游记》、《三国演义》、《静静的顿河》、《高老头》等就成了我临睡前最好的伙伴。时间长了,甚至连高中学生的作文本也成了我翻阅的对象。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那些书中,我知道了世界之大,历史之长,哲学之深,知道了保尔·柯察金、卓娅、鲁迅,还有阿Q。读书让我知道了很多奥秘,也让我知道了还有不少奥秘待发现。
  父亲曾先后调动过几个单位,每次搬家,能丢的东西都丢了,唯一不丢的就是书。后来父亲生病了,我去看他,他随手从病床上拿出一本书,翻开一篇古文,叫我读给他听,我读完后,父亲说还可以。实际上父亲哪是为了听我读古文,完全是想让他的那些书能够传下去啊!
  父亲走了,他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遗产,却给了我们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遗产,那就是3000多册藏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