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版:农作

我省粮食生产功能区首次“迎考”

基础设施,土壤肥力,机制创新,科技提升,这些“门槛”都不低

  本报讯 (记者 王美华)我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将迎来首次“考试”。近日,浙江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发布了浙江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标准及验收认定办法,要求各地根据建设内容和要求组织申报,迎接验收认定。
  记者从省农业厅获悉,今年开始,我省各地全面开展了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结合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通过8-10年努力,在全省建成8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计划今年底建成100万亩,到2014年底建成500万亩。
  围绕保障粮食安全这个总目标,我省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建设吨粮田为核心,选择集中连片的标准农田,按照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等“五良”标准,依靠科技,增加投入,完善设施,长久保护,强化管理,使之成为粮食稳产高产高效模式示范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区、解决季节性抛荒的带动区、统一服务的先行区,为稳定粮食生产、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夯实基础。
  据悉,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对农田设施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耕地必须集中连片100亩以上,周边水系通畅,田面平整;区内排、灌分系,具有较高的防洪与排涝能力;田间道路成网,布局合理,能适应大中型农机下田作业要求;农用输电线路、变压器等设施能满足农业生产安全用电需求。其次是通过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改善标准农田地力状况,达到土壤有机质含量与酸碱度适宜、耕作层厚度适中、理化性状优化、农田养分平衡的土壤培肥要求,农田总体地力水平良好。
  功能区对科技提升和机制创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强大的科技支撑也是功能区的一大亮点,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基本普及,复种指数200%以上,其中至少有一季种植粮食作物;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千斤粮万元钱”、水旱轮作、稻田养鱼、稻鸭共育等新型农作制度逐步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功能区建设,粮食生产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其中包括,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减少季节性抛荒,培育发展种粮大户、规范性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健全粮食生产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推行统一机械作业、育供秧、植保、烘干等服务,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