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乳业新国标保护中小奶农

  日前,业内广泛讨论,在3月出台的乳业新国标是否倒退25年。争议焦点之一在于,从数值上看今年6月实施的乳业新国标中,乳蛋白含量低于1986年的旧生乳国标。新标准中,乳蛋白含量设定为2.8%,但1986年的旧生乳国标为2.95%。
  卫生部在一份书面声明中说,在专家组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设置蛋白质指标为大于等于2.80g/100g,基于多方面考虑。首先我国目前奶牛饲养中粗饲料结构单一、优质饲草饲喂率低,因此生乳蛋白质含量也相对较低。其次,我国绝大部分奶牛在5-9月份进入泌乳高峰期,这个季节天气炎热,两个因素的叠加影响导致夏季生乳蛋白质含量明显低于其他季节。第三,来源于健康奶畜的、蛋白质含量低于2.95g/100g的常乳是客观存在的,新标准便于质量安全监管的顺利实施。
  另一备受争议的新改动来自菌落总数。新国标生乳菌落总数从2003年每毫升50万改为了200万。卫生部的声明对此解释,目前我国奶牛小规模散养比例较高,这种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养殖水平低造成生鲜乳菌落总数相对较高。“当前,《生乳》国家标准设置菌落总数的指标是符合我国发展实际,能够保护大量中小规模奶农的利益,维护我国奶业稳定发展。”声明说,鼓励企业在生乳收购中设置菌落总数分级收购标准,引导奶农标准化规模养殖,不断提高养殖水平。(摘自《广州日报》刘俊/文 2010年7月14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