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本锋
近年来,瑞安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目标,积极借鉴工业园区建设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把农业功能区建设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力抓手,做好五篇“集”字文章,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一、集聚布局,科学谋划现代农业产业区块。农业是依赖自然资源的特殊产业,必须把最优质的土地资源、最适宜搞农业的土地固定化。瑞安农产品种类多,但总体规模小、效益不高,集中连片的基地不多。为了科学规划特色农业基地布局,瑞安市于去年高起点编制完成了农业功能区建设规划,并开展了精细蔬菜、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试点。根据规划,瑞安市划分了东部沿海规模农业发展区、中部沿江特色农业发展区、中西部生态农业发展区,围绕粮食、蔬菜、林果、畜禽、水产五大产业,细分出9个功能区,总面积83.8万亩。同时,重点打造东部沿海以渔家乐为主、中部以采摘观光为主、西部以绿色休闲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基地。目前,瑞安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格局初步显现。
二、集约经营,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合作化生产。为促进功能区内农业规模化发展,提高综合效益,瑞安市注重探索建立功能区发展的长效机制,着力创新地力建设机制,推进设施标准化。对农业功能区内的土地,实行更为严格的保护制度。优先开展功能区内的中低产田改造,加强配套基础建设。着力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推进生产规模化。瑞安市采取政策激励、市场培育、优化服务的方法,加快推进功能区内的土地流转。对功能区内集中连片流转土地100亩以上、签订规范合同、流转期限5年以上的,按每亩30元的标准给予村集体或中介组织一次性补助,粮食生产按每亩60元标准补助。着力创新主体培育机制,推进经营产业化。按照建基地、强品牌、拓市场、促流通的思路,加快建设功能区内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经营机制。瑞安市还注重在功能区专业生产的基础上,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培育规模型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功能区产业化水平。
三、集成技术,强化现代农业产业科技支撑。瑞安市注重抓好功能区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具、新设施的集成示范,根据土壤肥力、种植习惯、产业发展的实际,对不同功能区采取不同的技术集成措施。如梅屿精细蔬菜功能区主要侧重引进推广商品性能好、货架期长的无限生长型番茄优新品种,推广应用高床架穴盘现代种苗培育技术。同时,配套应用大棚番茄长季节栽培、配方施肥、节水微灌技术,充分发挥优新品种的增效潜力,预计大棚番茄亩均产值可达l.4万元。
四、集合扶持,完善现代农业产业基础配套。农业功能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投入大。瑞安市按照分类施策、多方筹资的原则,加大对现有政策的整合力度,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加大生产、技改、服务、基建等环节的投入,为功能区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产业延伸拓展项目提供支持保障。市里安排1100万元资金,用于补助钢管大棚发展,其中对功能区内新建的标准钢管大棚补助60%,并对喷滴灌设施新增50%的补助;每年安排技改贴息300万元,专门用于支持农业企业技术改造;专门建立农技推广专项经费,2009年安排了250万元,其中90万元专项用于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开展农业课题研究。
五、集中服务,打造现代农业产业服务体系。瑞安市注重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在梅屿精细蔬菜功能区成立了公共服务中心。该中心以梅屿蔬菜合作社为建设主体,实行市场化运作,自负盈亏。目前,中心配置了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土地流转服务站、农民职业培训中心、农资连锁配送服务中心、农产品监测室等,实现功能区服务管理全覆盖。 (作者系瑞安市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