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浙江林业

东阳建成潜流式人工湿地

  •   绿油油的菖蒲、娇艳的美人蕉、迷人的芦苇荡……在东阳江畔,这块滩涂已被各种各样一人多高的植物覆盖了。不远处,一些鸟或在花草间栖息,或在蓝天飞翔,出水口处还能看到许多鱼儿在欢快地游着。这就是东阳江畔歌山镇的人工湿地,也是我省最大的潜流式人工湿地,其环保作用十分突出。
      据介绍,该湿地由浙江野风药业有限公司与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合作,共投资1480多万元于2008年建设,去年5月开始试运行,至今刚运行一年,费用在100万元左右。服务区域除了处理东阳江流域水体及野风集团的制药污水外,还处理北江上游一些重点工业企业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以及周边部分农村的生活污水。
      据悉,该人工湿地每天可处理废水1万至1.5万吨,而实际吸收能力可达2万吨,一年可减少COD(耗氧物质)排放量约245吨,减少氨氮排放量约36吨。
      来自附近村子的村民王世洪和另外几位工人正在湿地里清除杂草。王世洪说,每天走在这些花草丛中就很开心,除了黑色白色的鸟、红色的鲤鱼外,还能看到黄鼠狼、刺猬、兔子等。“经过植物吸收后的污水变得干净,夏天可以光着脚在里面干活呢。”王世洪对笔者说。“里面有25种植物,不同植物在不同季节的污水净化功能不同。”浙江野风药业有限公司环保科科长余志龙负责管理湿地。他介绍说,根据植物吸附能力的强弱,他们会随季节需要而更换。芦苇、菖蒲、斑茅、野茭白、美人蕉……这些植物许多还是中草药,大多数来自杭州西溪湿地,种植在下游出水口的聚草是远渡重洋而来的。整个人工湿地共有100多亩,种植时按每平方米9棵的密度种植,植物在自己喜欢的“营养液”中生长得很快,经过一年多生长,密度已达每平方米15棵以上了。芦苇去年已割了一茬,今年预计要割三茬。
      废水进入人工湿地后,地上的植物吸收废水中的养分长大了,水质变好了,可谓一举多得。浙江野风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卫国给笔者算了一笔账:污水处理厂每处理1吨污水的成本至少1元钱,而人工湿地仅2、3角钱,而同等规模的常规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费用一般在5000多万元,无论总投资还是日常维护,人工湿地都比污水处理厂省得多,而且没有二次污染。
      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东阳江流域水质明显好转,截至5月初,东阳江流域9个监控断面有8个达到Ⅲ类水标准,占88.9%,全流域主要污染指标平均浓度值也达到Ⅲ类水标准,与去年同期相比明显改善,主要污染指标浓度值同比下降55.2%。 (王卫英 刘小红文/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