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屐痕留处/□陈利生
细雨中的江南水乡绍兴安昌,祥和中透着温馨与朴实。它没有华丽的色彩,没有故作的矫情,有的只是粉墙黛瓦、飞檐翘角,这里户户临水,家家枕河,宁静淡雅。
我走过古镇一座座精致的石桥,数千年的风雨沧桑,让安昌保持着“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的神韵。缓步走在青石铺就的小街上,两边都是木结构的老屋,斑驳的老墙,褪色的木门,廊棚苍老,石板长长,老街幽幽,台门深深……将这个小镇的古典美发挥得淋漓尽致。走着走着,不时会有一家老式作坊呈现在眼前,做着打铁、弹棉花、箍桶等老掉牙的营生。那沿街铺展的店铺作坊,卖的都是安昌人自制的腊肠、酱鸭、布鞋、黄酒。
偶有一条“吱呀”作响的乌篷船从密如蛛网般的水巷里摇出来,船老大的乌毡帽在雨雾中若隐若现。我们迫不及待地跳上一艘乌篷船,船老大开心地喊着:慢点,坐稳!手里的竹篙向岸边一点,开船啰!徐徐行进的乌篷船,在桨声欸乃中驶入了鲁迅当年生活的意境。与船老大聊聊霉干茶、茴香豆、绍兴老酒也是件乐事。聊着聊着,船已靠了岸。
在一间雅致的茶馆里,我们歇下了脚。店家泡来了热茶。微雨缥缈,清茶一杯,真不辜负那小桥流水的好时光!远处传来热闹的锣鼓声,传说中的社戏就在眼前了。台上紧锣密鼓,演得起劲,台下人头攒动,看得认真——一顶顶乌黑的毡帽,一个个淳朴的笑容,令人有一种说不出的亲近感。戏迷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人,听了几十年戏,尽管对剧情已了如指掌,但他们还是像喜欢嚼不厌的茴香豆、吃不腻的霉干菜一样痴迷于台上的演出。这情景,很有一番鲁迅《社戏》里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