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文摘

中国人对世界的N个看法

中国 怎么想?

  网络就是新生活
  1996年,一幅巨大的广告出现在北京的一个路口: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中国人这才恍然进入了网络时代的新生活。
  最初中国人对于网络的概念就是邮箱和BBS,随即门户大战让人们发现了网络新闻的即时性和海量,从而找到了和传统媒体完全不同的信息传播渠道。随后的博客和播客则让人们看到自我表达的可能性,信息传播的集中性再一次被粉碎。电子商务网站的崛起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带动了“宅经济”的发展,更是塑造出新的文化和族群。从QQ到MSN再到SNS,网民的沟通和人际关系也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变化。
  如今的网络,已成为比现实生活庞大、复杂得多的虚拟世界,在这里,消费、娱乐、沟通、学习等人类需求都成为可能,人们已很难完全离开网络而独立生存。
想唱就唱
  与歌词“想唱就唱,要唱得响亮”相对应的歌曲简谱是“3456,51232”,歌唱难度较低。这为“想唱就唱”在民间的迅速传播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至于文化上的可能则形成于《超级女声》这档电视选秀节目。
  在制造出一批流行语诸如“PK”、“海选”以及各种“米”、各种“饭”、各种“粉”、各种“丝”的同时,2005年度《超级女声》成为近10年来大众文化领域最值得人关注的一种文化奇观。
  中国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可能性,长时间以来只存在于两个地方:一是内心深处,二是特权人群手中。超女们的“想唱就唱”,第一次把这种“特权”交给了社会中处于较弱势地位的平民女子们,借助电视平台,让她们被人崇拜和追捧,既有人“鼓掌”也有“荧光棒”。
  随后我们看到了一批从草根到明星的个案,如郭德纲被冠以“相声超男”、易中天被冠以“学术超男”。虽没有“想唱就唱”为他们伴奏,但如超女一样,他们让中国底层民众看到了自由表达、展现自我价值的可能。
有房才有家
  有房才有家,安居才能乐业,房子是安身立命之所,可遮风挡雨,可尽享天伦之乐,房子里承载着中国人内心最温暖和最私密的部分。
  从筒子楼、集体宿舍、福利房到经济适用房、商品房,房子身上,集聚了中国人的尊严、智慧和积蓄。在家的意义之外,房子还是农村青年进城奋斗是否成功的标志,是否结婚的筹码。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房奴”喜欢说“回家”,“租房客”喜欢说“回住处”,这反映出人人乐当“房奴”的一个普遍社会心理:买不起大的买小的,买不起新的买旧的,买不起贵的买便宜的,实在买不起,租也要租得起。
  一本叫《死了也要买房》的书里说:房子里有你的呐喊,你的梦想,你的困惑,你的生活……然而,在被开发商、地方政绩、投资客裹挟下节节攀升的房价面前,“房奴”、“不买房运动”发起者和钉子户们除了仰天长啸“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外,没有一点办法。
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
“喝一次茶要多少钱?人家对生命、医疗技术不够尊重,所以就觉得看病贵,‘修’一个人一百多元觉得贵,修一个机器、换一个汽车零部件要几千块却没人觉得贵,这是价值观不对。”有人说广州市卫生局副局长曾其毅的这句话是句实在话,但社会学家反思是中国人的福利问题——中国医改一度被概括成七个不满意:政府不满意;医院、医生不满意;病人不满意;城里人不满意;乡下人不满意;有钱人不满意;穷人也不满意。卫生、社会保障、金融、财政、价格和药品管理部门都曾被牵扯进来,学美国还是英国,走市场化还是公有化,更让中国的医改显得是一次盲人摸象。“有什么也别有病,没什么也别没钱”看似观念问题,实则是制度问题。2009年4月,新医改方案历经3年酝酿、争论,终于公布。回归公益、推行医保的新医改带着新变化而来,有专家谈医改亮点是全民医保让国人不怕生病,但能不能改变“有病无钱”的中国人的尴尬局面,更多人仍在观望。 (待续)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