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

14载痴心培育黑稻的老翁

  海南乐东农科所的退休干部周斗14年潜心培育黑稻新品种,目前他培育的5个黑稻品种亩产已超千斤。
失败了6年坚持了6年
  日前,80岁的周斗领着记者来到他的试验田。田里的黑稻已经结穗,每株水稻高近1米。拨开稻穗,里面是晶莹的黑米粒。“快要成熟了!”周斗说,他一共有3块试验田,这是最小的一块。
  “这5个品种亩产均超千斤。”他抚摸着稻穗说,别看这小小的8分地,这上面种的黑稻凝结了他14年的心血。
  思绪一下子回到了1996年。那年,周斗刚从乐东农科所退休。他说,当时他看中黑米的营养价值,觉得前途不可限量。但黑米稻谷的产量有限,每亩地正常情况下只能产100-150公斤,虽然营养丰富但口感很差,如何提高黑稻的产量和黑米的口感成为一道难题,上世纪80年代有不少人进行过培育,但效果甚微。
  当周斗下定决心干这事后,却遭到冷眼,“国内专家都没搞出来,你能搞出来?”“但是我不管别人的话,不管成与败都必须搞。”他说,为了改变黑米口感,他用黑稻和优质白稻进行杂交,但是效果不佳。
  用两种水稻杂交出来的品种出现很多问题,而产量、口感没有根本性改变。就这样用不同的黑稻和白稻进行杂交,试验了6年失败了6年。
“搞不成,死不瞑目!”
从1996年到2002年,整整6年的努力都付之东流,这让周斗饱受质疑。他说,由于没有出成果被视为浪费资源,包括土地在内,育种材料被收回。
  2002年,周斗的2个孩子要读大学,家里确实需要钱,周斗不得不放弃黑稻培育,协助一位马来西亚专家进行育种工作,月收入近2000元,还有经费。
  这工作一干就是两年,他的黑稻培育工作也中断了2年。从2002年到2004年,周斗可谓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两年间,只要一有时间他就琢磨黑稻的事情,总结失败的原因。
  在周斗看来,杂交培育出高产量、口感好的黑稻不是没有可能。“总之,搞不成,我死不瞑目。”他说,当时他已70多岁,剩下的时间不多了,有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培育出优质高产黑稻。
  2004年,周斗家里的经济条件有所改观,他谢绝了马来西亚专家的挽留,放弃了工作,回到乐东,重操旧业——再次启动黑稻研究工作。
  在乐东良种繁育场,记者看到有一间高脚小木屋,木屋长不到2米,高宽不足1米,面积不到2平米,仅能容下一人躺下睡觉。木屋门口写着一副对联:身居陋舍刻苦钻研出硕果,无需琼楼惟有壮志事竟成。周斗说,从2004年开始,他足足在这里睡了6年,还是为了研究黑稻。
  总结先前6年的失败教训,周斗发现,继续采用6年前的方法已经是条死胡同,必须进行改进。于是,他从广西农科院引来高产黑稻,用此与另外一种优质黑稻和优质白稻进行杂交。经过3年的努力,他终于获得突破,培育的黑稻品种试种亩产超过了千斤。
  目前,周斗已经培育了5款亩产超过千斤的黑稻品种。2009年,他的3款黑稻在早稻品比实验中排名在中上水平,参与品比的都是超级稻。
  他说,现在虽然解决了产量问题,但口感仍不佳,没有达到理想状态,还要继续进行改良。
“希望再给我6年时间”
  周斗说,14年来,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黑稻研究上,现在工作还没有结束,自己却已经80岁了,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多活几年,继续把工作做下去。“不光要改良品种,接下来还试图用5种水稻进行杂交。”他说,面对未来的计划,他满怀信心,“只希望再给我6年时间。”
  周斗花了14年的超级黑稻梦感动了很多人,海南省农技推广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尽管周斗培育的品种能否进行推广仍需进行系统的验证和试种方能下结论,但无论如何,其热情值得称赞,10多年如一日的精神让人感动。(摘自《海南日报》 2010年6月2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