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年薪十万难觅农业技术人才

  今年47岁的刘兴林是贵阳市修文县一个地道农民。2006年,他投资200万元种植了1000亩红椒,眼看丰收在望,红椒却开始因土壤缺钙大面积出现病果。他按照以往经验喷洒农药,结果红椒病情越来越重,全部绝收。从此他开始认识到农业技术的重要性。为了寻找到合适的农技人才,刘兴林开始在贵州省内高校、农业科研院所广发“英雄帖”,邀请农业专家为自己的蔬菜基地当顾问。当时,他开出的条件是每月最多只需下基地5次,月薪4000元左右,然而没有人接受他的邀请。
  2009年,刘兴林的蔬菜基地逐渐走上正轨,他也着手扩大基地,进行蔬菜新品种试验。同时,刘兴林开始物色农学专业毕业生,并开出了10万元的年薪。“求职应聘的大学生陆陆续续倒是来了不少,但是一回去就没有音信了。”
  据调查,目前在贵阳市的蔬菜种植户中,像刘兴林这样面临着“招工难题”的种植大户并非个例。
  据测算,截至2009年底,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比2005年增长42%,农村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村经纪人数量均呈现大幅度增长。但同时,年龄偏大、学历较低、类型单一等问题也日益突出。虽然各地都大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但由于有文化基础的20岁至40岁青壮年多向城市流动,剩下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妇女,培训效果不佳。而作为重要人才补充的农业专业高校毕业生,去农村工作的“通道”也尚未“畅通”,导致农村人才短缺问题突出。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李惊亚/文 2010年6月9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