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4版:农机化

郑锦绸:用好新型农机当好现代农民

  •   郑锦绸(左二)向农业部农机化司司长宗锦耀(右一)介绍合作社发展情况。
      在村民眼里,瑞安市恒丰农机作业合作社负责人郑锦绸绝对是个另类农民:开着小车到农场种田,虽然农忙时也会晒得黑里透红,粘一身泥巴,但更多的时候是穿着西装示人,坐在装有空调的办公室里,用手机调度合作社里的50余台各类农机,或在电脑键盘上敲敲点点,编写着合作社的发展之路。村民认为只有电影里看到的美国农民是这样种田的,便戏谑地称他“美国农民”,语气中透着些许羡慕和敬意。
    他的心中,一直有着现代农民情结
      郑锦绸出身农村,从孩提时代起,繁重的农事劳作方式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对课本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几千年”的诗句感同身受。
      郑锦绸的父亲是村里的能人,担任村里的电工,同时还是种粮大户,水田承包面积从1990年的81亩发展到1994年之后的410亩。郑锦绸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双夏期间,家里最多时要雇工128名,光烧菜做饭就要好几人。父亲一年到头从未歇过,但每年的收入仅够维持一家生计。“我一定要改变这些,要做就要做一个现代农民。”从书本、报纸、电影和电视上了解了外面世界的郑锦绸在心里暗暗下了决心。
      初中毕业后,郑锦绸在村里当了3年电工,之后便随当地的经商大军到上海宝山区从事小商品批发,生意不大,但每年至少有十多万元收入,小日子过得挺滋润的。但他始终忘不了他的现代农民之梦,每次回家,他都要和父亲一起聊聊农场的经营状况,偶尔下田开开手扶拖拉机过把瘾。在体验的同时,郑锦绸始终不断地在琢磨,如何让田种得更轻松、更有效益。
    新型农机,让他好梦成真
    “是新型农机让我圆了现代农民之梦。”说起农机,郑锦绸有些兴奋。2003年,他代表父亲参加市农机总站举办的一场早稻机收暨晚稻机插现场会。半喂入收割机、高速插秧机、手扶式插秧机、播种流水线,五花八门的新式农机看得他眼花缭乱,也让他看到了现代农民的一丝曙光。回家后,他说服了妻子和岳父,毅然弃商务农。
      接手农场后,他选定了走全程机械化的兴场之路。2004年起,国家对购置农机实行“以奖代补”政策,他率先引进一台江苏—504拖拉机,当年作业量800多亩,总收入4万元,纯收入1.63万元,扣除财政补贴,两年多就收回了投资。
      初尝甜头,信心倍增。他积极购买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至2006年底,总共投入购机资金60.48万元,购买插秧机、联合收割机和烘干机等新式农机,实现了农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承包面积也增加到560亩。
      年底一拨算盘,全年种粮和农机作业服务总收入超过20万元,这可让种了一辈子水稻的父亲大开眼界。从此,父亲放心地将农场交给他打理,郑锦绸逐步实现了他的现代农民之梦。
    抱团发展,现代农民有了新思路
      在农场经营取得成功后,郑锦绸开始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机效能,如何做大做强服务。2006年,他与7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筹建了瑞安市恒丰农机作业合作社,并在次年6月正式通过工商注册登记。“农机作业合作社给了我一展抱负的空间。”郑锦绸踌躇满志地说。为此,他在农机装备上“鸟枪换炮”。仅2007年,就投入120多万元,兴建库房,添置新机具。目前,合作社有社员86人,拥有各类新式农机52台(套),塑料秧盘3.8万只,总资产超250万元。
      随着农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郑锦绸也不断拓展服务种类和范围,机插、烘干等当前效益较好的服务项目不断跟进。几年来,机插面积连年翻番,从2006年的500亩发展到2009年的4800亩,成为瑞安市54家农机合作社的排头兵。
      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还创新土地流转模式,与农户签订代种合同,保证使年亩产达到800公斤以上,在扣除农机服务费用和成本后,全部返还农户。通过提供多种农机服务方式,合作社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添置烘干机,建设一个区域性的烘干中心,为农民提供更多、更方便的农机服务,如今,他又迈上了新的征程。 (陈小华)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