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远望去,巴西馆给人的印象就是几千根绿色的木材无规则地黏接在一座金属框架上,让人很容易就联想起茂密的森林。看到巴西馆宛如被丛林覆盖的城堡似的造型,总有人赞叹:不愧是世界上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巴西可不是为了炫耀森林资源丰富而来。相反,在上海世博会上,这个被亚马逊河养育的国家,要传达的重点其实是一系列与树木相关的足以令中国人惊叹的环保举措。
一把叫做“法维拉”(Favela)的椅子,它由很多形状各异的碎木头拼成,出现在巴西馆欢迎区的液晶显示屏上。熟悉时尚的人知道“法维拉”代表一种风格:将废旧材料化为具有艺术美感的家居用品。但很多人不知道,“法维拉”最初是指巴西的贫民窟聚集区。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圣保罗等大城市,都曾有非常密集的贫民窟,在那里,房子混乱搭建在山上,房子之间许多秘巷穿梭其中,空中电线缠绕。设计师从这里获得了灵感,用废弃的软木、绳子和纤维,做成了这把极具凌乱美感、但坐上去又柔软舒适的椅子,并将其命名为“贫民窟之椅”。
在上海世博会的巴西馆里,“贫民窟之椅”中蕴含的“珍惜”,被赋予了新意义:不仅仅是建筑材料可回收再利用,还要在原本看似普通的事物中开发出新价值。比如目前在巴西广泛使用的生物燃料。据介绍,巴西1979年在全球率先使用了乙醇动力汽车。现在,巴西全国有一半的车辆使用乙醇燃料或灵活燃料 (可单独使用乙醇或汽油,也可使用任何比例的两者混合物)发动机。此外,只有20%的车辆使用汽油 (但其中一定含有20%或25%的乙醇),30%的车辆使用柴油(混合了5%的生物柴油)。
而乙醇的生产原料其实毫不稀奇,就是甘蔗。巴西就是靠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甘蔗,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乙醇出口国。更重要的是,巴西的甘蔗种植面积只占用了全国1%的耕地。2008年,巴西的乙醇产量为270亿升,到2015年计划达到370亿升,而且前提是不大幅增加种植面积、不砍伐森林。
如今,巴西想通过这个以可回收利用的环保木材搭建的世博馆,传递这样的信息:通过打击亚马逊森林砍伐、重新造林和提高能源效率等,巴西不仅结束了森林的退化,让森林出现复苏迹象,还建起了世界上最清洁、最安全和最多样化的能源网络。
(摘自《瞭望新闻周刊》姜智鹏 /文 2010年第 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