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浙江气象

我省“入梅”倒计时

灾害性天气须预防

  农谚说:芒种芒种,样样都忙。明天就是芒种了。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的播种。长江中下游的黄梅天多半是从芒种节气后期开始的,所以芒种到了,意味着梅雨近了。
  6月中旬前后入梅,7月上旬出梅
  省气候中心的专家说,浙中西部和浙北地区将在6月上旬后期到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入梅、出梅日均接近常年或略偏早,具体入梅的时间还要看后期的天气情况;其它地区梅雨季将在6月底到7月初结束。
  入梅后,我省可能出现短时强降雨、雷暴等灾害性天气,梅雨量较大,而降水集中较明显时期主要出现在6月中下旬,预计今年梅雨量达270-300毫米(常年284毫米),接近常年或略偏多。
  梅雨期间也会出现高温天气,气象专家预计,6月平均气温全省大部接近常年略偏高,最高气温沿海地区和浙北地区33-35℃,其它地区34-36℃。
  历史上梅雨期最长77天,最短仅3天
  气象专家介绍说,梅雨形成的原因是冬季结束后,冷空气强度削弱北退,南方暖空气乘势北抬,伸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但此时北方的冷空气仍有相当势力,冷暖空气在江淮流域相峙,形成准静止锋,于是出现了阴雨连绵的天气。持续一段时期后,暖空气战胜冷空气,占领江淮流域,梅雨天气结束,雨带中心转移到黄淮流域。
  我省常年入梅日6月14日,出梅日为7月8日,梅雨期26天。去年6月20日入梅,7月8日出梅,接近常年;梅雨期长18天,比常年明显偏短;梅雨量仅为111.7毫米,比常年284毫米偏少61%。
  气象记录显示,1954年以来,我省入梅最早日是1954年5月18日,最迟是1969年6月28日,相差达40天;出梅日最早是2000年6月11日,最迟是1954年8月2日,相差近50天。梅雨量最多、梅期最长的也是1954年,梅期长达77天,梅雨量848.6毫米;而梅雨量最少、梅期最短的是1958年,梅期仅为3天,梅雨量27.4毫米。
  梅雨期的一般天气特点是雨日多,雨量大,温度高,日照少,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我省已出现7个少梅年,其中2009年最为明显,2003-2007年连续5年明显偏少。
  梅汛期是我省一年中暴雨或大暴雨最集中的时段,此时易产生洪涝灾害,尤其是浙西地区,在山区迎风坡的地方,受地形抬升作用,短时间的集中强降水,会引发洪涝灾害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须引起重视。
(葛勇进 雷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