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文摘

中国人对世界的N个看法

中国 怎么想?

  潜规则
2003年,吴思的著作《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出版,此时的“潜规则”一词还仅是史学界和社会学界的名词。2003年年底到2004年年中,导演黄健中和女演员张钰的纠纷越演越烈,“潜规则”一词遂成为大众媒体和普通百姓所津津乐道的名词。
  对吴思而言,“潜规则”是他洞悉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玄妙之门;而对潜规则最为盛行的娱乐圈而言,“潜规则”却是张钰们进军娱乐圈、达成自我理想的便捷手段。但其悲剧在于,她们只看到了潜规则的内容,却没看到潜规则的本质。明规则可约束,潜规则却只能靠运气;潜规则在明规则之下,可潜规则之下还有潜规则。
  尽管当下诸多关涉潜规则的表述,都不同程度被娱乐化,但是潜规则在当今社会的泛化以及中国人对潜规则的认同、屈就,却一点也让人娱乐不起来。
求人不如求己
  中国历来是一个注重人际资本的伦理社会,关系之道乃基本生存之道,毕竟,任何人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金钱、智慧、才能、精力、时间等等,投入了一个项目,就不能再投入另一个项目。不过,求人是要有成本投入的,自己与别人相比,在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自身总比外人可靠。所以,除非万不得已,人家掌握你的身家命脉,否则,人们不会轻易把筹码放在别人的盘子里的。“求人不如求己”这一传统表述在当下之所以会不断地被人念叨,与日益逼仄的生存环境和日益恶化的人际关系不无关系,而其中无可奈何的语态,深深体现了中国人自我励志的精神诉求。
  在本质上,求人是对外部环境的对抗,是借别人之手,抵御不良处境,而求己就是一种妥协,当大环境不可改变时,那就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所以,求人不如求己,多少带有悲壮意味。
人多力量大
  温总理说过,再小的事情,乘以13亿就变成大事情,再大的事情,除以13亿,就变成了小事情。所以,人多力量大、问题多、国情复杂,需辩证对待。
  许多人的共识是,社会主义的好处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德鲁克在其管理学著作中也表达过类似的思想,人力成本的增加会有效节约时间,增加产能。别人需要10年完成的事,因为人多,也许1年就完成了。而现在,机械化、电子化的时代来临,使得人多力量大的优势受到削弱。人多意味着包袱,意味着下岗、失业、待安置人口。人多力量大,消耗能源和自然资源的速度也大。据说许多老板把矿山挖完了、把河流污染了,就把子女送到空气清新环境怡人的澳洲去。
  人多力量大,最终能树立的是大国地位而不是强国地位。人多不能是一盘散沙,否则能量都内耗去了。所以,须正确对待人多力量大。
人定胜天
  类似的提法还有“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在这种唯意志论的观念蛊惑下,中国人失去对自然的敬畏。误以为老子天下第一,把人当作生物链的最高一环,许多天灾事实上是人祸。
  事实上,人定胜天一语,古已有之,但却非现在之意:人定胜天的意思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人的因素比天命更为重要。有时候,人想胜天,但天不遂人愿。因此,天人斗法,其乐无穷,其患也无穷。有人认识到,人类的每一次灾难都是源于人类的无知、贪欲和为所欲为,而误把力量极其巨大的自然界同力量极其微弱的人类相提并论。人最终是要达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的理想境界。
人生最最痛苦的事就是:人活着,钱没了!
  有人说,中国人是为别人活,更喜欢存折;美国人是为自己活,更喜欢信用卡和支票。说中国人为别人活,是因为对未来没有安全感,担心天灾人祸,担心生病,担心孩子,苦苦积攒一点家产全都为了留给后人。说美国人为自己活,是美国人有丰厚稳定的社会福利,他们不用为未来及孩子担心,他们对储蓄没有任何兴趣,而是乐于通过信贷消费购买豪宅、汽车和游艇,提前享受幸福生活。
  在不走极端的前提下,保守型与激进型的消费观并无优劣之分,关键是你能不能跑赢钱。但经历一场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风暴之后,人们发现,美国人的信贷消费引发一场灾难,而中国人保守储蓄的习惯,无疑是过冬时最好的一身棉袄。
三十而富
从两千多年前孔子的“三十而立”,到当下中国人愿景或现实中的“三十而富”,这一字之差,突显了传统和现代断裂中中国新富人群赚“新钱”、过新生活的普遍社会心态。
  何谓“新富”?他们是“那些得益于20世纪后25年基于高科技产业的繁荣兴盛而顺势拥有巨额财富的年轻新贵”。
  近50年来,全球百万富翁的平均年龄从62岁降到38岁,其资本规模也不是以百万计而是以十亿计。在西方媒体眼中,中国“三十而富”族群是依靠中国崛起而迅速致富的“华人雅皮士”,他们或在跨国公司担任管理工作,或自主创立新经济公司,有房有车,热衷休闲生活,强调品位、及时享乐,他们已成为中国大城市休闲消费的中坚力量。
  持续的焦虑与急功近利困扰着独生一代的“30岁族群”,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三十而富”的更大一种可能是“三十而负”,成为房奴、车奴和卡奴。
(待续)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