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程益新
沿着杭新景高速一路向西,在建德市大同镇附近,一块块金黄的麦地绵延相连,不少农民在田间察看小麦的长势。“目前,小麦的‘亩穗数’和‘穗粒数’基本已成定局,合作社统一种植的100多亩小麦长势较好,虽然经历了3月份的低温冻害,但仍然丰收在望。”大同镇三有良粮油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应雪文兴奋地告诉记者,如果接下去一周内天气晴好,小麦收成还会增加,预计平均每亩将达到200公斤,一些肥力好的高产田能达到250公斤。“这都是沾了粮食功能区的光。”应雪文一脸自豪,“功能区里基础设施好,旱涝保收,还可以全程机械化,大大降低成本,提高了亩产值。”
功能区内荒地变良田
“因为标准农田整治遗留问题和村民外出打工的原因,2007年以前,大同镇三村村和永盛村抛荒地较多。”应雪文说。
2008年初,建德市看中了大同镇连片的良田,在此建起了建德市第一个粮食功能区——三村、永盛粮食生产功能区。而后3年,杭州市政府每年投入20多万元,对功能区内的沟、渠、路系进行修复整治,对问题田块采用开挖捡石等措施来恢复耕种条件和改良土壤,力求使功能区田块达到高产农田要求,提高抗灾能力。“建立功能区后,我也响应号召,从村民手中流转11.6亩抛荒田,种上了水稻、油菜等作物。”三村村前任党支部书记陈樟富说,2008年全村共消除抛荒田48亩,基本消灭了全年性抛荒田。
三村、永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立以后,在一些种粮大户的带动下,今年大同镇成立了有良粮油专业合作社,把土地统一交由合作社打理,在功能区内实现了“六统一”服务,即由合作社统一采购、统一供种、统一机耕、统一灌水、统一实强化栽培集成技术、统一机收等。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功能区成了高产示范方
如今,不光是大同镇的粮食功能区,建德市的另外8个粮食生产功能区均呈现良好的态势,“冬闲田”大面积减少,稳定了粮油生产,而且还成了发展规模化经营、带动周边农户应用科学技术致富的前沿“阵地”。“这两年来,我市粮食生产实现了稳产增效,这一成绩地取得,粮食功能区功不可没。”建德市粮油站站长傅跃进告诉记者,从2008年开始,建德市已建立了7个杭州市级粮食功能区,涉及面积8699亩,今年还建立了两个省级粮食功能区,涉及面积2400余亩。“我们在每个功能区农户中选择了10户对农业科技感兴趣、接受能力强的农户进行高产创建科技示范。”傅跃进说,其中三村、永盛功能区内设立了18.3亩高产攻关田,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运用,平均亩产达到634.5公斤,比全市平均亩产高出132.5公斤,攻关田最高亩产达到687公斤。
为了鼓励农户开展高产竞争,建德市农业局每年拿出3万元奖励高产示范方和示范户。去年在功能区内还举办了9期单季稻强化栽培技术和油菜秋发栽培技术免耕直播技术培训班,培训900多人次,召开现场会3次,发放各类资料2000余份,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种粮技术水平。“农业部门免费给我们培训,还给我们发误工工资,种子、肥料只收半价,这样的好事以前怎么想得到。”寿昌镇山峰村种粮大户施国才说,看到别人种出那么高的产量,自己主动向专家讨教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有不少农户都强烈要求建粮食生产功能区。
功能区建设欣欣向荣
通过近两年的建设,建德市的9个粮食生产功能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傅跃进介绍说,到目前为至,这9个功能区已投入建设资金580多万元,新修建机耕路5100米,新建修复灌溉渠道18500米,改良土壤2470亩,区内复种指数基本达到200%。“目前建德的粮食功能区基础设施已逐步完善,复种面积大幅增加,先进科技应用率进一步普及,社会化服务逐步深化,产量明显提高。”建德市农业局副局长纪富荣说,功能区采用先进实用技术和优良品种,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单季稻平均亩产550公斤以上,比建功能区之前增加50多公斤;同时,强化栽培集成技术、病虫害统防统治和机械插收等农业先进技术,降低了生产和劳动力成本,每亩单季稻还可省工节本50元左右,也就是说亩产值整整提高了160多元。“我们已向市政府提出方案,希望每年有100万—20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建设5—10个市级粮食功能区。”傅跃进说,如果这个方案能通过,那么,当地又将有近千户农户能享受到粮食功能区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