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景宁县利农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延平忙着准备他的肉鸽生态养殖示范场二期扩建。小小鸽子,为他的人生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现年35岁的陈延平是景宁县沙湾镇陈田村人,少年时期的一场肝病荒废了他的学业,病好后,他跟随父亲到外地种过香菇、黑木耳,学做木工当过木匠,去厂里打过工,蹬过黄包车。多年的漂泊生活,让他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2000年,他一边继续打工,一边四处考察,下决心要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他先后去过养鸡场、养鸭场、养鸽场和养猪场等考察学习,经多方了解及调查分析,最后他把目光锁定在鸽子养殖上。他认为养肉鸽虽然辛苦,但饲养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更主要的是,乳鸽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高蛋白、低脂肪,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居于肉食之首,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
看准了就做。他在该县鹤溪镇塔勘村租下场地,引进了88对种鸽开始饲养。他采取养鸽、养鱼、种菇三结合,进行综合开发。模式很好,但养鸽技术不过关,几年下来,所孵乳鸽被母鸽踩死不少,养鱼、种菇又因为疏于管理,连本钱都亏了。
痛定思痛,陈延平冷静分析失败的教训,认为一是菇、鱼、鸽一起发展,没有统筹管理,顾此失彼;二是规模过小,几十对种鸽难成气候;三是缺乏科学养殖知识。他深信当地生态环境完全适合肉鸽养殖,只要掌握好技术,肯定会有前途。于是,他多次到丽水、缙云、龙游等地拜师学艺,同时购买了大量有关肉鸽养殖技术方面的书籍,认真学习。到2004年,他的肉鸽养殖场已发展到存栏种鸽1000多对。
为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2007年,陈延平重新选址建鸽场。他先后投资150万元,在该县鹤溪镇乌铁岩半山腰建起了一个占地20多亩,存栏种鸽5000对、鸽子2万多只的肉鸽生态养殖场。
2008年,他又带动多户农户成立了景宁县利农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商标。在景宁县畜牧兽医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他制定了标准化生产体系,安装了自动化饮水系统,还改变传统养殖方式,培育健康、优质种鸽,从源头上打造绿色生态养殖链。
(刘志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