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版:浙江畜牧兽医

江南水乡,每年生态养猪200万头

——南湖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浅探(上)

  本报记者 陈小平
  江南水乡南湖,一片距离杭州、上海、苏州都仅1个小时车程、被称为“长三角金三角”的寸土寸金之地,每年饲养生猪近200万头,饲养量雄踞我省县(市、区)首位,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走在全省前列。靠什么?靠的就是其在畜禽排泄物治理、循环农业经济发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安全监管和新兴产业体系构建等方面一整套科学的理念和做法。近日,记者专程来到嘉兴市南湖区,切身感受畜牧业在这片土地上的蜕变、转型升级。
猪屁股后的“那点事”,不再让人头疼
  记者见到南湖区凤桥镇联丰村养殖户张伟忠时,他正忙着改造更新猪舍的雨污分流设施。张伟忠养猪已有多年,现存栏生猪50多头,养殖场规模虽不大,但雨污分离、沼气池等设施一应俱全,是南湖区典型的养殖户。
  张伟忠告诉记者,他的养猪场实行干湿分离,猪尿经管道进入沼气池发酵,干粪收集起来,除部分自己用来种植农作物外,会有专人上门清理,几天来一次,积多的时候打个电话去,马上会有人过来收集。
  凤桥镇永红村村民姚水明就是这样的干粪收集员之一。永红村是个养殖大村,有规模养殖户200多户,存栏生猪2万多头,村里建有专门的畜粪收集处理中心,由姚水明负责运营。包括姚水明在内,该畜粪收集处理中心共有人员4名,配备3辆收集车,负责全村养殖户猪粪收集。“有的养殖户规模较小,几天去一次,规模较大的户,一天去几次。”姚水明说,该中心去年共收集湿猪粪7000多吨,加工、出售干粪1200多吨。
  这样的畜粪收集处理中心,目前南湖区已有29个,基本覆盖了所有养殖区域,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完成了所有养殖场(户)的畜禽排泄物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南湖区养殖户单体养殖规模普遍都不大,但总量大、牵涉面广。让养殖户自己投资建立排泄物治理设施,不太现实,以前不少养殖户的生猪排泄物直排河道,严重影响当地生态环境。猪屁股后的‘那点事’,曾经让我们很头疼。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因地制宜,在养殖场实行两分离(雨污分离、干湿分离)、三配套(沼气池、干粪堆积池、沼液贮存池)的基础上,建立了全区统一的畜粪收集处理系统和沼液收集利用机制,有效破解了养殖污染问题,养殖区域水质明显好转,促进了新农村生态建设。”南湖区农经局副局长陈焕如是说。
转变方式,养殖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如果说抓畜禽排泄物治理,还只是被动地应对养殖对环境影响的话,南湖区则已深刻地认识到,要实现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主动改变传统养殖方式,发展与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养殖。
  嘉兴市敦企牧业有限公司就是这种思路转变的受益者之一。敦企牧业目前存栏生猪4000多头,去年出栏商品猪8000多头。公司负责人曹伟告诉记者,以前他们养殖场的污水、粪便直排河道,养殖场边上的一条内河污臭不堪。“农经局的同志看到我的情况后,把我狠狠地‘批评’一顿,并建议我采用农牧结合的方式改造养殖场。”曹伟说,在南湖区农业部门的指导下,他对猪场进行了改造,建设了沼气池,流转了周边的500多亩土地,用沼液种牧草。“吃草的猪肉质明显好于吃普通饲料的猪,我们在嘉兴市区开有猪肉直营门店,我们的猪肉价格比普通猪肉高,仍然很畅销,效益也比别人好。”曹伟说,去年,他的生猪每头盈利在200元左右。在目前生猪行业普遍不景气,不少养殖户亏本经营的情况下,这个业绩相当出色。
  除了在全区引导“农牧结合、生态循环、零排放”的养殖模式外,南湖区还在积极探索依靠科技手段治理生猪排泄物,发展生物发酵床养猪模式。目前,该区已在5个生猪养殖小区和一批规模场(户)中开展试点。
  养殖方式的转变,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使一度困扰南湖区的“要不要养猪”的问题迎刃而解,畜牧业发展之路豁然开朗。 (下转C2版)
转型升级,新型产业体系希望无限
  解决了养殖对环境污染的问题后,是不是养猪业就“高枕无忧”了呢?显然不是。对地处长三角中心这个市场经济最活跃区域的南湖人来说,解决好养殖排泄物治理,只是他们打造生猪产业链的一个基础性工程。提高养殖的组织化、产业化程度,提升生猪产业市场竞争力,才是他们的目标。
  南湖区养殖分散、单体规模小的现状,显然不符合未来的发展要求。该区的解决之道之一,就是建设牧业小区。据陈焕介绍,该区计划在全区建设100个左右牧业小区,将所有养殖户纳入小区管理。“小区内实行统一的公司化管理,用工业化的理念经营,一个小区实质上就是一个规模猪场。”
  在该区新丰镇的嘉兴金鸿牧业有限公司,记者见识了牧业小区在整合、提升畜禽散养方面的精妙之处。该公司由新丰镇金章村10户养猪户合股投资而成,目前存栏生猪2000头,其中,母猪500多头。据该公司经理徐金甫介绍,这10户养猪户原先养殖规模都不大,入股金鸿牧业后,10户养猪户都不再独立养殖,除1户参与管理外,其他人都从事了别的行业。“这样的方式,既照顾了农民养殖的需要,又有效整合了小规模养殖,实现了人畜分离,转产转业,十分有利于养殖方式转变和产业提升。”南湖区畜牧兽医局副局长俞妹娟表示,目前该区已建成牧业小区12个,今年又有7个在建设。
  提升畜牧产业,该区另一个途径是引入工商资本。在该区余新镇明星村,有一片800多亩的土地。嘉兴红太阳饲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晓栋兴奋地对记者描述,他将在这里建设一个占地面积200亩左右的现代化种猪场,猪场设计、设备采购均出自美国知名牧业企业。然后通过农牧结合,在这里建设360个大棚,种植有机芦笋,还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俞妹娟告诉记者,这个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该区生猪产业链重要的一个环节。
  说到南湖区提升畜牧产业,不得不提一件大事。去年年底,南湖区政府与浙江五芳斋集团签订“绿色生猪产业化项目”合作协议,计划在未来5年内投资2亿元,共同推进南湖生猪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根据合作协议,双方组建专业化的肉类食品公司经营运作该项目。新公司除了南湖区政府、五芳斋集团外,还吸引了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南湖绿色畜禽研发中心以及9个牧业园区和两家饲料企业加盟,公司将致力于整合嘉兴本地肉类产业资源,共同打造集饲料、养殖、加工、营销和物流合作一体化的新型产业体系,建设“产业航母”。
  “这个项目建成后,不但有助于南湖生猪产业在营销环节的突破,反过来,还将在规范养殖、促进合作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对南湖及周边区域生猪产业的发展意义深远。”陈焕说。
  奔走在五月的南湖农村,大麦已经熟了,毛豆苗正“染绿”大田,大棚和地膜在阳光下“波光粼粼”,这是看得见的动人风光。看不见的,还有那些分布在大大小小猪场里的生猪,它们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土地。走了这一圈,豁然明白,一年200万头猪,就是这么养出来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