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间谍大案

两只老鼠震动中南海

  发现两只可疑老鼠
  1967年初,广州白云山国际机场,一名持英国护照的外国人携带两只可疑老鼠,被海关检查人员发现,立即电传汇报到广州海关、外贸部外事局。北京市公安局负责外贸系统敌特侦察的张文奇,受命过问此事。
  张文奇叫人悄悄将这两只老鼠替换下来,送广州市卫生检疫局检测,查明老鼠的来源地。经检测,送检的两只老鼠身上粘有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物质,与我国西北核工业生产基地的放射性数据相同。而携带老鼠的是在兰州某化工公司工作的英国籍专家乔治·瓦特。
  原来,我国通过英国一家公司引进了一套价值2000万英镑的化工设备,安装在兰州某地。该工程进展很慢,试车屡不成功。外贸部门感到可疑,一查,什么“先进设备”,全是老掉牙的东西。前来“帮助”安装的外国专家也不好好工作,只有瓦特对我方十分“友好”。为此,外交部还特批他的夫人来华探亲,也批准他去香港休假。
  他夫人探亲结束即将回国,瓦特也申请去香港“休假”,时间紧迫,下一步怎么办?公安部副部长杨奇清听了张文奇的汇报后立即表态:“不能放走,但要婉转,不要打草惊蛇,要拖住他,给他开一条通道,让他把'东西'给他的夫人,我们在机场张网!”
长途电话暴露“一条大鱼”
  1967年9月5日,在机场工作人员协助下,张文奇从即将乘飞机离开的瓦特夫人行李中,悄悄搜出了发报机和胶卷。经鉴定,胶卷拍的是我核工业基地的地形图。这些底片经过特殊拼接,不仅显示有原子弹机密资料,还有7张兰州军区完整的战备地形图,另3张是兰州军用机场地形图。可以判断,瓦特是个训练有素的特务。杨奇清立即向周总理汇报案情。总理指示:这个案子一定要搞到底,配合外交、外贸斗争。
  不久,有个长途电话打到北京找瓦特。此时瓦特尚不知自己处在被监视之下,接电话时,他脱口而出:“不是他,是许林德!”
  从监听中听到这句脱口而出的话,张文奇敏锐地感觉到,许林德是条大鱼!
  为了进一步了解许林德,张文奇决定以技术专家的名义随中国进出口公司考察组赴兰州这家化工基地。
  为了在短时间内甄别清楚外国专家的身份。张文奇建议考察组与外国专家组举行一次座谈,专家组组长特鲁茨·封·许林德到会了,他讲完话后,张文奇突然问:“许先生出生在美国吧?”许林德毫无提防,顺口说道:“你怎么知道我是美国人?”
  经查明,许林德名义上是英国这家公司的专家,实际上是美国人。他在兰州十分活跃,常单独一人到处转,偷摄我禁区照片,而且对黄河的水位很感兴趣,多次测量。
  一举攻破大案
  为了防止情报通过外交途径或外交邮袋转移。张文奇加强了对瓦特的监视工作。不久,上海公安部门报告:瓦特夫人在经上海去香港期间,曾给这家英国公司电报称:“瓦特病了,有个医生陪他。许林德很健康!”其实是向间谍机关报告,她所携带的东西已被查获,瓦特已经暴露。
  接着,瓦特在北京新侨饭店收到兰州寄来的罐头包裹,在罐头上发现许林德的命令:“乔治先生,你夫人带出的‘东西’已被查获,你失败了。请你写一份向国际法庭控告中国政府的控告信,设法寄出后再自杀,以制造国际舆论。”当晚,张文奇接到兰州外事部门报告:“兰化公司外国专家特鲁茨·封·许林德今天要求回英国,具体路线是从兰州到北京,然后从广州出境。”张文奇马上决定:指示有关部门只准为许林德买兰州到北京的136次夜航班机;从广州出境检查,改由在北京检查;为防止外国大使馆人员与许林德在机场接触,不在北京机场悬挂136次班机到达时间图板。
  1967年12月12日,许林德在北京机场被扣留。
  瓦特、许林德提供的口供十分重要,涉及我国外贸、外交战线的工作,但要扣人,可不是小事,会引起国际纠纷。张文奇决定通过外贸部部长直接向周总理汇报。周总理在电话里语气坚定:“要把案子搞到底。”很快,总理办公室把批件送到了北京公安局。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一起外国间谍刺探我原子弹研制机密的案件被及时侦破了。(摘自《南京日报》2010年5月14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