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天下第一
人类学家特别热衷考察那些拧巴的民族性格,因为这类性格代表人类这个自称“智人”的所有症结。日本人的耻感文化、德国人的权威人格均在重点考察之列。当面对中国人时,人类学家困惑了:中国人为何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而临到让他正式发表自己见解或看法时,却支支吾吾、唯唯诺诺。我们要告诉他们,原来的中国人不是这样的,中国人自傲与自卑的两面性,是辉煌的文明史与屈辱的近代史所造就的后遗症。
中国素来盛行“天下第一”情结。自傲起来如此,自卑起来却狗屎不如,恨不能改种。
中国需要重拾中庸之道。30年前邓小平为中国所制定的“韬光养晦、绝不当头”的国际战略,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基础。今天即便中国某些第一,都需自省。
礼多人不怪
“礼多人不怪”原本指的是人际交往中“讲礼貌”,精神层面的意思多些,当然也包括行为上要遵循礼仪。当代人则把“礼”具体化了,变成了“礼物”——在实际交往中“礼物”取代了藏于内心深处的“敬意”、“喜爱”,精神层面的示好要依赖送礼物来传达。
人们对“礼多人不怪”的鄙夷,实因现实中太多收礼者的价值观是只认钱多钱少——高价的、奢侈的东西即被认为是有诚意的。商品市场善于捕捉人们的价值取向,于是,出现了天价礼品:装着套房钥匙的月饼盒、装满珠宝钻石的南瓜盅……
古人会把“鹅毛”事件无限放大,对于贵重礼品可能不愿提起,保持低调,足见古人的羞耻心。当代人中的多数也是有羞耻心的,只是社会对“羞耻”的尺度不断在变化,当很多商品的包装盒上印上“礼多人不怪”之类的标语、当富豪们公开秀天价礼物、当女孩子们收不到3克拉以上的钻石就不去结婚登记,你会觉得“怪”还是“不怪”?
美国梦
中国人对美国爱恨交加。有人认为分界点是在1905年。这一年,美国颁布了《排华法案》,中国掀起抵制美货浪潮。“之前,美国是中国人最喜欢的国家,此后我们是他们最憎恨的人……”
今天,美国仍是世界第一强国,而GDP排名世界第三的中国是美国的最大债权国。中美关系成了全世界最重要的国际关系,中美之间存在着日益广泛的共同利益。
中国选择和平崛起,中国人也乐见与美国结成互惠互利、互相尊重、更富建设性的关系。在国民的心理层面上,诸多梦想中也有一个“美国梦”:对财富和成功的渴求和追逐,公平竞争环境下的个人奋斗,以民主和法制为基石的社会体制。有人去美国实现美国梦,更多的人在上行的中国社会就地实现美国梦。
摸着石头过河
摸着石头过河,既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世界观。
改革之初,中国人只能是边摸索边前进。邓小平说过,“错了,再改回去就是了”。这与科学实验中的试错法同理。
当改革进入所谓深水区时,这样的疑难就出现了。摸着石头过河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你选择什么大方向,大方向错了你怎么摸也摸不过去。
改革的真正意义是使中国从一个扭曲和变态的社会,转变为一个正常的社会,汇入人类发展主流文明。但改革最大的敌人是不摸石头或维持现状,出现社会学家孙立平所谓社会溃败,社会肌体细胞坏死,机能失效。
所以必须继续摸,大胆地摸,前提是认清大方向。这个大方向就是当今人类主流文明。
闷声发大财
俗语“闷声发大财”流行于广东,意思就是说在低调中发家致富。这种低调和谨慎既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
此语的内在逻辑是,在中国你不闷声绝发不了大财,且面临灾祸。胡润版富豪榜沦为“杀猪榜”,是这个英国小子将首富们推上了案板。但小胡辩称,当初还有不少富豪欲给钱上榜呢。
农妇,山泉,有点田
它挪用于农夫山泉矿泉水的广告“农夫山泉有点甜”,折射的却是很多中国男人的人生追求。这句口号是对现代性、后现代性思潮的质疑,也是对全球化和消费主义的发问,更是对中国人传统田园旧梦的缅怀。
渴望修行,但修为不够;渴望隐居,但更渴望成功;渴望大自然,但又贪图城市便利。这就是典型的中式男人的矛盾心理。
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中国人对“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可谓一直情有独钟。“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放在职场是创业本位,宁可自己当小老板,也不到大公司打工。
城市化进程和全球化经济造就的世界,是强龙猛凤的大公司世界,鸡式的小公司创业潮虽风起云涌,但显然力不从心,很多速生速死。今天的中国人并不拘泥于鸡头,也做凤尾式的选择,能去大城市的大公司就不去小城市的小公司,能去大城市的小公司就不去小城市的大公司。因为个人发展之路可以转换轨道,鸡头、鸡尾、凤头、凤尾,此一时彼一时。
德国行为学家海因罗特也发现了心理学和行为学上的“印刻效应”:承认第一,无视第二。所以,第一印象很深刻,初恋情人难忘,第一品牌总能比第二位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多。凤头自然是第一品牌,但鸡头与凤尾谁更有机会更快进阶为凤头,在乎个人。
“我说了算”,这种感觉真的很诱人。(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