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设校园警察
美国绝大多数中小学的校园不像国内的校园有围墙遮挡,属于半开放状态,不过中小学的校园安全保卫工作却处于“外松内紧”的状态中。在美国许多地方,要进入幼儿园和小学,必须先按门铃登记。如果不是老师和学生,在学校里活动必须佩戴标明身份的标签,例如“家长”、“志愿者”等等。在接孩子放学的时间段内,学校附近一般会出动交通协管,帮助维护秩序,防止发生事故。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各州就建立了校园警察。大多数综合型大学或学院都会在学校范围内建立完备的校园警察机构,而校园警察会行使与真正的警察同样的权利——可以携带枪支、拘捕犯人、按地区法及州法律和联邦法律办事。一些中小型学校则会与一些提供安全管理工作的公司签订契约,聘用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保安人员)来保护他们的师生员工。这些“私家”警卫人员也被允许携带警棒或者泰瑟枪(电棒)。
除了依靠警力保障校园安全,美国的学校还致力于培养儿童从小树立安全意识与求生能力。美国的幼儿园教育经常通过灵活多变的手段增强儿童的安全意识。在户外活动时,为了培养孩子预测、判断、回避危险的能力以及探索、创新、自主的精神,教师允许孩子尝试他们自创的具有“冒险性”的活动。
美国教育部门还设立了专款,帮助学校进行紧急疏散演练,训练孩子如何应对歹徒入侵校园这样的紧急情况。除此以外,学校还要进行火灾、地震等灾难演习。按规定,学校每个学年都要进行一到两次安全演习。
阿根廷:
商贩担任流动岗哨
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和附近地区建立有一个由警察、交通安全人员以及商贩组成的“校园安全通道”。
在这个“校园安全通道”中,每到上学和放学时间都会有警察以及交通安全人员在校门口及附近地区值勤。在学校门口附近经营的商贩也被邀请加入校园安全体系,担当起流动岗哨的职责,协助警方密切关注校园门口的可疑人群,并随时为遇到紧急情况的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除了警方采取的安全措施,阿根廷的各所学校也高度重视校园安全,为学生们建起一座安全的保护墙。
创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富兰克林中文学校是一所向华人子弟教授汉语的阿根廷中文学校。校长毛亦丰介绍说,学校每个学生的胸前都佩戴校卡,上面写有姓名、班级和离校方式。离校方式不同,校卡的颜色就不同。一部分年龄较小的学生放学后由校车送到家门口,司机负责将孩子交到家长手上;另一部分孩子则必须由家长来学校接;只有一些年纪较大并且住址离学校较近的学生,在家长授权后可自行离校回家。
日本:
用上有定位功能的书包
日本从幼儿园开始,就有辖区派出所警察定期到学校巡查、讲座,并通报近期治安动态,以加强对犯罪的威慑,增加孩子、家长和老师的安全感。校园门口配有校方的警备员、保安,在学生上下学时,在校门口、交通路口维护孩子们的安全。
最近几年,带有GPS定位功能的儿童手机、书包,深受日本家长欢迎。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只要用力拉手机的挂绳,手机警铃就会鸣响,同时会把自己的所在位置发送到事先指定的设备上,而父母随时可以通过电脑等设备确定孩子的位置、掌握孩子的行踪。
日本已制定一部具体翔实的《校园安全法》,还为小学和幼儿园配备了警棍、催泪喷子、钢叉。幼儿园使用安全教育画册教孩子们如何逃生、遇到毒气的时候如何用毛巾捂住嘴巴,非常生动,也很实用。
德国:
学生学太极防身
德国的学校也面临着校园暴力和好斗学生不好管理的问题。为此,有些德国学校别出心裁地想出了貌似有些矛盾的点子——让学生们学拳击、太极,以此提高学生的自我防卫能力,也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会遵守规则和尊重他人。
在科技防范上,德国要求今年年底前所有学校要安装警报装置,一旦发生险情,将发出警报信号。除了增添高科技安保设备之外,德国在保障校园安全上还注重加强危机处理机制的建设。
在德国黑森州,许多学校都设立了危机处理小组、下发《危机情况下的处置》手册,指导学校在遭遇枪击等暴力事件时如何采取保护措施。
此外,德国老师之间还会约定特定的暗语,在险情发生时彼此发出警报,而不会让学生知道,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慌乱。一旦听到有老师说出这个暗语,其他老师便会口口传递,并组织学生采取保护措施,关闭教室门窗,以防歹徒冲进教室。
韩国:
家长志愿者轮流值勤
韩国学校特别是幼儿园和小学非常重视学生的安全管理。上学及放学时,学校会安排专门的老师维持校园门口治安,家长们也会轮流做志愿者协助校方维持校园周边交通安全。另外,从幼儿园开始,学校每年都会组织三至四次安全演练,使孩子从小就养成在危急情况下能迅速而有秩序地逃生的意识。
为了防止校园内发生包括遭遇暴力事件在内的各类安全事故,并及时补偿受害师生,2007年1月,韩国还颁布了“有关预防学校安全事故及补偿法律”。
俄罗斯:
配发身份识别牌
2004年,俄罗斯别斯兰市校园人质事件发生后,俄罗斯政府计划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加强全国中小学校的安全防范,其中就包括为中小学生配置类似军用的身份识别牌以及记录有学生身份和基本医疗信息的登记卡。
这一类似军用的金属制身份识别牌可以戴在脖子上,即使遭到炸弹袭击,识别牌上的信息也不会丢失。登记卡主要包括学童的姓名、指纹、照片、家人资料以及基本医疗信息等,同时还有一些指导学生如何应对洪水、火灾、交通事故以及恐怖袭击等知识。(据《深圳商报》、《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