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生物基因宝库”的干旱之痛

  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最独特的地区,拥有全国95%以上的生态系统类型和50%以上的动植物种类,被誉为“生物基因宝库”。目前,云南共有152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超过300万公顷。
  然而,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已对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构成了严重威胁。据统计,目前,云南约有750万亩自然保护区受到干旱影响,其中约10万亩为重旱,部分面积较小、生态脆弱的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水源枯竭、湿地面积缩小,野生动物生存所需水源和食物匮乏。
  前不久,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专家杨晓君等人实地调研了干旱对云南野生动植物造成的影响。“滇东一些石漠化地区,土壤的保水性本来就很差,加上持续干旱影响,大片植物枯黄或死亡。”杨晓君说,干旱造成的森林毁坏,有一小部分已基本无法恢复,部分被毁坏森林至少需要3年以上才能恢复,这对生存于其中的野生动物影响巨大。具体地说,水源缺少或干涸导致物种种群短期、大量地向水源地集中,增加了被采集和猎杀的风险;干旱导致目前处于繁殖季节的动物,尤其是鱼类和蛙类,不能正常繁殖;干旱和高温还可能造成动物北移,改变本地动物多样性组成,使境外物种“乘虚而入”。
  干旱还造成病虫害日渐加重。目前,该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达343.8万亩,中度以上170.03万亩。与正常年份相比,发生面积上升了71.9%,危害面积上升了
  88.9%。
  近年来,我国雪
  灾、干旱等极端气候现
  象频繁。杨晓君认为,从长远看,这些气候变化现象必然对我国野生生物产生影响。
  他建议将野生动物监测纳入国家监测体系,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长期的监测数据,提早调整对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措施。
(摘自《人民日报》胡洪江/文 2010年5月5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