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申办上海世博会的艰辛历程

  奥运会的申办一波三折,给国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而上海世博会的申办,表面上看来是一举成功,事实上也经历了许多波折……
递交申请
  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1982年,美国在诺克斯维尔举行以能源为专题的世博会时,向中国发出了邀请。此后,中国参加了历年的世博会。
  1993年5月,中国被接纳为国际展览局成员国,有了申办世博会的资格。2001年5月2日,时任中国驻法国大使的吴建民将正式申请函交给国际展览局(总部在巴黎)秘书长洛塞泰斯。
  申办世博会与申办奥运会不同,世博会以国家的名义申办,而奥运会则以城市的名义申办。申博与申奥还有一个大不相同之处:奥运会申办城市只需陈述一次,而世博会申办国自递交申请后到确定举办国的会议召开,历时两年。这期间,国际展览局要召开4次全体会议,申办国要在每次会议上向大会详细阐述,一次比一次具体。这种陈述,对争取成员国的支持十分重要。
  就在中国政府正式递交了举办世博会的申请函后,韩国、阿根廷、墨西哥、波兰、俄罗斯也提出了申请。6个国家竞争,创下世博会的历史纪录。
谈笑之间平波澜
  为了拿到世博会举办权,各国都对媒体下足了工夫,俄罗斯花钱在法国《世界报》上做广告,韩国在媒体上投钱最多,其他国家也很注意通过媒体介绍自身优势。各国都感到中国是主要竞争对手,故而,有些国家在介绍自身优势的同时,对中国进行影射和攻击。
  尤其是2001年7月13日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后,出现了一种论调:“中国已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还要申办世博会,好处都让中国占了,不公平。”这种“利益均沾”的言论对中国很不利。
  对于这种言论,吴建民立即采取行动,他通过法国电台及报纸记者采访的机会,一次又一次就“利益均沾”说发表议论:“不能只看2008年和2010年,要回头看100多年。中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对人类做出过重大贡献,而在过去的100多年里,这两项活动从未在中国举办过。这对中国是不公正的……”
  渐渐地,“好事不能都给中国”的言论销声匿迹。
至关重要的陈述
  2002年7月2日,国际展览局131次大会召开,由于大多数国家将在9月确定投票立场,因此,这次大会上的陈述显得至关重要。
  墨西哥强调,2010年是拉美独立200周年,世博会应在墨西哥举行才有意义;波兰的陈述创意新颖,把会场与国内连接,放映了该国领导人的讲话、各地群众集会支持的画面;俄罗斯时任总理卡西亚诺夫亲临现场用流利的英语发言。
  7月2日下午3时15分,中国代表团第一个陈述。在每位陈述人上台陈述前,吴建民要做介绍。中国第一位陈述人是吴仪。如何介绍她才能吸引人?在准备过程中,施燕华(注:吴健民的妻子、著名外交翻译)向吴建民建议:吴仪是女性,不妨用一句中国俗话“妇女能顶半边天”开头,能活跃气氛。因此,吴建民在介绍吴仪是上海申博委员会的主任后说:“我们中国人说,‘妇女能顶半边天’,但是今天吴仪国务委员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本次大会,代表的是所有的中国人,男人和女人,她代表的是中国的‘全部天空’。”引起了会场一阵笑声。
完胜蒙特卡罗
  申博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在2002年12月初,地点在摩纳哥的蒙特卡罗。
  12月1日,吴建民陪同时任中国副总理李岚清到达摩纳哥。次日,中国代表团大队人马抵达摩纳哥。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北京申奥失败,正是在蒙特卡罗,而当时中国申奥代表团所住的酒店,正是此次上海申博代表团所住的酒店。为此,有些中国代表团成员还感觉有些不吉利。
  不过,在12月3日下午3时35分,经过四轮投票,中国以54票胜出。投票结果一显示,会场上立即响起一片掌声……(摘自《老年生活报》王凡/文 2010年4月23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