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的小张是某大型网站的程序员,平时工作很忙,几乎每天都要加班。由于从小爱吃甜食,每到晚上加班,他就吃绿豆糕、芝麻酥、泡芙等充饥。前段时间,小张不小心弄破了手,可大半个月过去了,他发现伤口不但没有愈合,反而越来越严重,到医院一检查,竟患上了糖尿病。像小张这样患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据最新的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达9200万人,糖尿病前期患者更多达1.48亿!总数已超过印度,成为全球糖尿病人最多的国家。
每5位老人中有一位是糖尿病患者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不足2%,而60年后的今天,发病率在城市人口中已上升到11.4%,在农村人口中也超过了8%。
据中国糖尿病与代谢紊乱研究组最新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在成年人中的比例为9.7%,而糖尿病前期病人为15.5%,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从年龄段来看,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达20.4%,相当于每5个老人中就有一个患者;即使在20岁到39岁的青壮年中,也有3.2%的发病率。此外,肥胖超重人群的发病率远远高于体重正常人群,达18.5%;农村人群发病率虽略低,却已与城市相当接近,尤其需警觉的是,近六成糖尿病病例未被诊断和治疗。
专家指出,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个体的遗传易感性虽然在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但营养、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更大,暴饮暴食、缺少锻炼……传统的“享受”观念,成为诱发糖尿病的主要因素。
大量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是基因与营养等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可防可控的,关键是在临床前的“可逆”阶段(糖尿病发病前期)发现高危个体,进行有效干预。
糖尿病典型症状:三多一少
不同类型、不同病期的糖尿病有不同的症状,轻者可毫无感觉,重者可影响生活,但典型的症状是多尿、多饮、多食与体重减轻。
多尿:不仅指尿的次数增多,且尿量也明显增加,24小时内可有20多次,尿量达2-3升甚至10升之多。尿液泡沫多,尿渍发白、发粘。
多饮:尿多之后使体内的水分减少,引起大脑口渴中枢的兴奋而思饮。不过,也有部分老年人由于中枢神经敏感性减弱,尽管体内水分缺乏,但口渴中枢无感觉,也不思饮,这就是老年人常见、死亡率很高的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的原因。
多食:由于血糖不能进入细胞,不能为细胞利用,则会刺激大脑的饥饿中枢兴奋而多食,且进食后无饱腹感,造成进食次数和进食量都明显增多。在2型糖尿病早期,患者往往在餐前有明显饥饿感,甚至出现低血糖。
消瘦:体内葡萄糖利用减少,脂肪分解增加,蛋白质合成不足,分解加快等,均引起消瘦,如有多尿症状,体内水分的丢失更会加重消瘦症状。另外还会出现身体疲乏、皮肤搔痒、视力障碍等症状。
良好饮食习惯可防控糖尿病
药物治疗糖尿病效果,还有赖于患者对自身行为的管理与控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通过合理得当的饮食管理,可明显减轻胰岛细胞的负担,有利于胰岛细胞功能的恢复,从而达到降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的作用。
因此,糖尿病患者只有长期合理地坚持饮食疗法,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这也是预防和控制病情反复、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中医也认为,糖尿病多由素体脾虚,复因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诱发,应针对病因病机采取适当的饮食调护。
五谷为养。要阻断诱发糖尿病的饮食因素,就必须保持传统的饮食结构。即《内经》提出的“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菜为冲,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只有兼而取之,合理调配,入腹之食物才能起到滋养机体的作用。
饮食有节。一是定时进食:有规律定时进食,可使脾胃有张有弛,食物有条不紊地被消化、吸收。二是定量进食,不要过饥或过饱。
寒温适宜。一方面指食物入腹时的温度要适宜,过热或过凉都会影响胰腺正常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指食物的寒热属性,也要相互调和。
饮食宜忌。针对燥热阴亏的病机特点,应尽量多食性凉而降糖之品,如绿豆、苦瓜、黄瓜、鳝鱼等。此外,还应避免过多食用甜薯、土豆、藕、山药等淀粉含量高的根茎类食品。如有并发痈疽、疮疡、皮肤瘙痒等,则应忌食鱼、虾、蟹、竹笋等荤腥发物。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