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4版:农机化

沈培康:

合作发展天地宽

  •   人物名片
      沈培康,男,46岁,湖州织里大潘兜水稻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17年来,他以大量先进农机具为依托,不断扩大农机服务范围和种粮规模,并在2005年牵头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创新农机服务方式,拓展服务范围,创造了年收益百万元的佳绩。
      在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大港村,活跃着一个由8人为核心、以机械化种田为职业的农民群体,他们个个精通田间管理,人人都是农机操作能手,他们的领头人就是大潘兜水稻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沈培康。
      1993年,沈培康第一次在大港村流转了103亩农田种粮,并尝试引进了少量农机具,第二年就获得了3万元的收益。之后,他一发不可收,每年都会购置一些农机具,2004年他更是买来了插秧机,在当地率先尝试应用水稻机插技术,并取得了成功,彻底结束了弯腰种田的历史。依托不断壮大的农机装备,他的种粮面积不断扩大,收入也成倍增加。2002年,他花15万元盖了楼房,2004年添置了一辆面包车。2008年,他种粮的净收入达到了30万元,当年年底,他花20多万元买了一辆丰田小轿车。“有了农机,种粮效益就有了保障。”说起农机,沈培康显得特别兴奋。他告诉笔者,现在种田既要有文化、掌握科学的种植方法,还要懂得经营,才能有钱赚,合作经营才能做大事业。
      2005年,他联合当地7位农机大户,成立了湖州市首家农机专业合作社——湖州织里大潘兜水稻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成立,不仅解决了合作社内部近3000亩粮田农机服务的需要,同时为周边农户的3000多亩农田提供耕作、收割、统防统治服务。合作社还专门聘请经纪人,外出找市场,开展跨区机耕、机收作业服务,增加收入。
      作为合作社理事长,沈培康肩上的担子比自己单干时大了不少。他告诉笔者,要使社员能从合作社的运作中获益,比当初一个人创业更难。为此,他在合作社的发展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他鼓励社员投入资金购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高速插秧机、中型拖拉机、植保机等新型先进农机具,同时加强与当地农技管理部门和大港村的合作,鼓励农户把口粮田纳入合作社,实行机械化统一生产和科学管理,使全村的6000亩水田全部“入社”运作。在机械化生产技术上,他也敢于尝试和突破,率先在当地突破油菜机械化收割技术应用瓶颈,破解了油菜机械化生产方面的难题。多管齐下,大大提高了合作社的作业能力和盈利能力。
      随着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合作社经营规模逐步扩大,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合作社实力不断增强。到2009年,合作社已从当初的8个社员、5万元股金,逐步扩大到120个社员、150万元股金。拥有机库等经营场所1400平方米、各类农机100多台(套),合作社总资产已达309.55万元。合作社全程机械化服务总面积达6219亩,粮食生产和农机服务的总收入达到了615.8万元,纯收入113万元,社员收益比往年大幅提高。
    (沈林安)沈培康(前排中)与家人一起“晒”农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