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文摘

中国人对世界的N个看法

中国怎么想?

  编者按:
  十年前,中国人非常在意世界怎样看中国,如今,世界开始在意中国人的声音。中国人是谁?中国人怎么看世界?走向强大的背后,中国怎么想?——中国曾经怎么想?中国今天怎么想?中国应该怎么想?《新周刊2009年度佳作》在中国社会的语境里,打捞了88句话,它们或许代表着中国人对世界的真实看法。本报自本期起选登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爱拼才会赢
  时代赋予我们太多机会,每个人都想赌一把,所谓“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拼搏成为理所当然的主旋律,不拼的人是可耻的。
  《爱拼才会赢》这首卡拉OK口水歌,不经意间成为社会主旋律,映照新时代人们心态。
  爱拼是一种个人态度,更是这个上行社会的价值观。当中国拼到全球第三大经济实体时,少数人的爱拼精神更应激发多数人的奔富行为,更应兼顾社会公正与公平。如是,爱拼才会有共赢结果。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一个良好社会,每个人的财富肯定是有差别的,但其自由和权利能得到同样的尊重和同等的保障。中外都有社会理想,中国人的理想放在了获取财富的结果上(均富),西方人的理想放在机会和权利的平等上。这导致中国人无休止地折腾,西方循序渐进地积累财富。日本千年公司尚有十数家,中国百年老字号则纷纷濒危。“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原罪问题被提出来,企业家和富人只要有机会就会被拎出来“拷问”。财富通过不平等机会攫取,多数人会不忿。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是祖训,而是广告语。有人将它评为最讨厌的广告语,原因是“误导了国人对起跑线的盲目重视”,制造童年恐慌。
  中国自1949年提出“素质教育”,至今没改变孩子的童年苦难,因为他们注定要参与一场优胜劣汰的残酷比赛。“起跑线”不仅是中国人的教育观名片,背后更牵涉中国人成长过程的心理问题、教育公平的社会问题,以至一个国家发展的宏大命题,被忽略的就是一个孩子应有的快乐童年。
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
“三不主义”的始创者是台湾人施明德,他也依此履行。所以数十年来,他红旗不倒彩旗飘飘,知己不求红粉无数,天亮以后亦是朋友。“三不主义者”的特征可能有:他大多独身而独居,去夜店的时候比去公司更多;他的行踪很神秘,每次和你相处时间总不超过72小时;他很少主动约你,更不曾送你玫瑰花;他常常说喜欢你,却从来不说爱你;他既不介意你的过去,也从没想过与你的未来;他对你的家庭与朋友圈子不感兴趣,同样,他也对自己的圈子守口如瓶;你心里可能视他为知己、男友或灵魂伴侣,他心里却不过视你为性伙伴而已。
  遇上“三不男人”,“三不女人”也有自己的原则:不理睬,不接受,不上钩……两性关系由两性间的游戏滑到另一个极端:这么剑拔弩张,谁也没有好处。
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这句最具现代气质的格言最初是句广告语,是已故香港广告才子朱家鼎上世纪80年代为铁达时手表所撰。此言一出,迅速风靡万千都会男女。
  在此之前,中国人向往的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轻轻的一个吻,已经打动我的心,深深的一段情,叫我思念到如今”,但“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则响亮地宣告了一个爱情新时代的到来,他们礼貌地向传统爱情观话别:爱情应以质量而非长度来衡量,爱情并不特指终一的爱情和终一的肉体关系。
把女人当男人用,把男人当畜生用
  老板是做梦的,员工是做事的。做事的人做到极限,女人变性成男人,男人亦变性成畜生。这是打工界的不幸,却是老板界的大幸。好听一点叫敬业、叫事业心、叫激流勇进,不好听一点叫拿人当驴使唤、蘸着脑浆殚精竭虑献青春。
  经济管理类的书籍永远热卖,机场书店永远在播企业管理的传经送宝,看的人永远如痴如醉。传媒界亦是如此,最害怕天亮一睁眼,头条新闻漏报;最害怕重大事件不在场;最害怕历史节点未被总结陈词;最害怕影响世界的事情被处理轻了,于是把每一件事情都扩大化处理。
  “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猪差,干得比驴多”,这种上班族的调侃,成为某种软性抗议。解闷的开心网之所以风靡一时,是因为其解压功能。毕竟,开心是一种生产力。
不当农民
  农民在社会的最底层。“士农工商”,这样的排序已成往事。
  农民真苦——相比其他职业,农民的劳动量最大、不一定脸朝黄土背朝天,但投入产出比最低;农村真穷——国家的大量基建项目和设施都落在城市,农村只是被扩张与蚕食的对象,最大的价值是土地价值;农业真危险——没机会列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就连和农业相关的水利等基础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业也踪迹全无,仿佛中国从来就不是农业大国。
  国家提倡城市化,城市追求国际大都会化,中心城区追求CBD(中央商务区)化,市民生活追求现代化和西化,这些都是农民、农村和农业所不能提供的。城市化不可逆转,农村越变越小;农二代扎根城市,农民越来越少。
  世界范围内,城市人口已超过了农村人口。中国的这一天会很快到来。
比赛第一,友谊第二
  资源紧张的时代,生存就是攫取资源。毫无疑问,这正是“比赛第一、友谊第二”的根源。
  突飞猛进的大时代让整个社会充满了不稳定感,发展机遇突然涌现、行为规则尚未明晰,一夜成名、一夕暴富的神话屡屡出现,人脉、家庭、财富、学历、能力、智商、情商、心态、健康等等方面不确定因素,都会让人觉得任何一个时间点都可能成为节点、拐点、起点和终点。人人奋力上进,虽然都还不太明白为了什么和怎样上进。找工作很难,可加班也辛苦;办公室政治激烈,可学业竞争同样激烈;事业难以成就,可感情同样贫瘠;有压力累,没压力怕。整个时代都患有竞争焦虑症,人人都唯恐被时代所抛弃。在这样的病态压力之下,再要提“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恐怕是奢谈。
  我们所创造的生活方式就和我们所创造的经济奇迹一样,不能慢只能快,而且要越来越快。在这样的比赛规则里,人人都拼命地表现,期望获得成功,最先闯过终点线是唯一的目标。 (待续)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