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新闻

钱粮双赢:建在功能区里的“万元田”

  本报记者 金茹 袁卫 见习记者 程益新
  相比很多经济作物来说,种粮的效益并不高,但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里,又以种粮食为主,钱粮如何两全成了摆在农民面前的现实问题。在过去两年时间里,勤劳智慧的浙江农民通过改良品种、改进技术、创新稻虾轮作等农作模式,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经济效益,使功能区成了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的示范区,逐步向着“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迈进,有效解决了“国家要粮,农民要钱”的矛盾。
规模+良种+良技=高产高效
“只要扩大规模、优化品种、提升技术,种粮的效益照样好。”宁波市鄞州区洞桥镇百梁桥村种粮大户许跃进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去年承包了宁波市粮食功能区宁锋畈内的800亩粮田。
  许跃进种粮已经10余年了,从2001年开始粮食规模经营,“我晚稻基本上种的是‘甬优12号’超级稻,2008年夺得农业吉尼斯状元靠的就是这个品种,亩产量达836.69公斤。”
  许跃进告诉记者,去年他采取早稻+晚稻、小麦+晚稻或者种一季晚稻的模式,采用全程机械化,早稻平均亩产625公斤,晚稻平均亩产640公斤,除去生产成本,75%的土地亩净利润达到1000多元。许跃进毛估估自己去年收入有70万元,种粮种得有滋有味。“像许跃进这样的种粮大户目前区里有10多个。”宁波鄞州区农技服务站站长杨筠文告诉记者,一个人经营这么大面积的良田,没有农机帮忙肯定是忙不过来的。近年来除了鼓励大户多流转土地、购买农机,鄞州区还成立了18个规模较大的植保、农机服务合作社,为农户提供育秧、耕作、插秧、植保和收割的全程服务。
  杭州萧山梅东村的粮食功能区去年统一种植水稻品种“甬优8号”,亩均产量达到640公斤。村党支部书记许长友告诉记者,邻村的农民路过功能区,都会被水稻旺盛的长势所吸引,常会跑来村委会咨询品种、技术等。现在梅东村已成了高新技术的示范区、优良品种的展示区,村里每年都要召开几次现场会,一些来开会的村民代表当场表示,回去就要学起来、做起来、用起来。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功能区的推广效果也令人欣喜。杭州余杭区上湖镇的统防统治工作,在功能区的示范带动下,一年内从全镇的4000多亩,一举扩大到万余亩。功能区建成一年后,镇里搞了个民意调查,95%的村民都称功能区好。
  有关人士表示,其实粮食功能区已不单单是一个生产的区域,功能区里不但平均单产比当地同类作物高10%以上,而且良种覆盖率达100%,已成为各地的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区。
每亩租金1300元还有得赚
  “虽然我们每亩1300元的承包价格比较高,但还是有得赚。”杭州萧山区新湾镇农办的王柏军告诉记者,每年2月中下旬,功能区内的1704亩土地统一播种鲜食毛豆,6月20日左右就可收获,亩均产量650公斤,售价在每公斤10元左右,接着种下晚稻,亩产也有500公斤。“我们的功能区还是浙江勿忘农集团的后备良种基地。”王柏军介绍说,功能区内的种子普遍可比外面每公斤售价高0.5元,每亩地光种子就可增收200多元,达到了既是示范区又是万元田的目标。
  聪明的方法还有很多,丽水市云和镇小徐村村民陈秋明在功能区的5亩农田里种起了草莓。“我今年种植的丰香品种草莓口感好、味道甜,价格也高,目前市场上每公斤卖30多元,一直可以卖到5月底,每亩草莓算下来可增收6000元。”陈秋明说,5月底6月初大棚草莓采收结束后,他马上安排种植水稻,9月下旬就能收割了。
  据云和县农业部门负责人介绍,水稻的生长期正是大棚草莓的空茬期。草莓、水稻轮流种,既促增收,又可有效抑制草莓黄萎病蔓延,同时,能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确保农民增收。
稻虾轮作,每亩增收4000元
记者在绍兴县富盛镇的粮食功能区内采访时,意外地见到了一片虾塘。只见数百亩的水田里波光粼粼,还有些养殖户正在捕捞青虾,煞是热闹。
  功能区内怎么能有这么大片的虾塘呢?面对记者的疑虑,陪同采访的镇农办主任许幼青笑着解开了谜底。原来这是当地农民采用的稻虾轮作新模式:每年4—8月份,水田是早稻的地盘,但等到早稻收割后,只要稍微改善下农田的排灌设施,水田就成了青虾的天下。
  富盛镇义峰村稻虾种养大户许国明告诉记者,8月底9月初投放虾苗,到元旦开始销售,再投放第二批虾苗,待到来年春耕备耕时,青虾刚好卖完,又可以种水稻了。许国明说,他养殖的青虾平均收购价为每公斤80元左右,春节期间甚至达到了110元,不算早稻收入,就每亩稻田捕捞的50公斤青虾,亩均增收就达4000元。
  这稻虾轮作的创新之举,让绍兴县的农民们特别骄傲。县农技人员告诉记者,稻虾轮作一举两得,养过青虾,稻田基本不用施肥,可减少肥料成本;种过水稻,虾塘就像消过毒一样,青虾发病率大大降低。目前,稻虾轮作种养模式已在绍兴县多个乡镇推广,成了种粮农民新的增收之源。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