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三农论坛

加强功能区建设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宁 农
  粮食安全问题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2008年下半年,宁波市委、市政府根据粮食供求形势和本地实际,提出了用3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建设8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工作目标。经过一年多建设,共建成粮食功能区120个,面积27.04万亩,市级功能区52个,面积19.93万亩。在功能区中的16个中心示范方面积6372亩,平均粮食亩产1035公斤,实现了亩产、亩效益“双千”的目标。(一)统筹规划,明确目标。宁波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采用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办法。2008年11月,市政府下发《关于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切实抓好2009年粮食生产的通知》,明确了全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标准与任务。市农业局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下发《粮食生产功能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与地力建设标准》、《粮食生产功能区主要种植模式及技术》、《关于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服务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统筹指导所辖县(市、区)开展功能区建设。(二)政策扶持,加大投入。为鼓励所辖县(市、区)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积极性,市政府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一是对市级功能区,市财政按实际建成面积给予每亩100元补助,县财政同比配套;二是对功能区内新成立的粮食生产服务组织经营服务面积1000亩以上的给予两万元补贴,5000亩以上的给予5万元补贴;三是对实行全程托管式经营服务并按服务指导价收费的早、中晚稻每亩各给予80元的补贴;四是对在功能区内的农机服务组织、种粮大户等购置农机具给予一定补贴。据统计,2009年全市市级功能区建设资金总投入5174.7万元,其中市级财政补助1993万元,县级财政配套1993万元,整合利用其他资金1188.7万元。(三)规范管理,确保质量。在功能区建设过程中,宁波市着重抓好两个规范。一是规范建设资金使用。市里下发了《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补助对象、补助标准、资金使用范围、申报程序、组织实施、考核验收、资金拨付、资金管理等八方面内容。二是规范建设管理制度。市里成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对功能区建设的日常监管。(四)强化科技,提高效益。注重抓好功能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生产科技水平,明确市级功能区的生产目标是“双千”,即年亩产粮食1000公斤,亩效益达到1000元。为实现这个目标,宁波市在完善农田基本设施、提升地力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一是因地制宜集成、配套、创新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制订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推进标准化生产,使功能区的产品达到无公害要求。二是对功能区内的种粮大户和其他粮食生产业主进行培训,提高种粮技术水平。三是推广机插、抛秧、直播、单晚“五改”、测土配方和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先进技术的应用率。四是广泛开展粮食高产示范活动。要求每个功能区都建立一个中心示范方,实行农技人员挂牌服务,由专人负责指导。为支持高产创建活动,市财政在科技经费中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市农业局成立了功能区粮食生产科技创新团队,集合全市种子、栽培、植保、土肥技术骨干,开展高产攻关。(五)创新机制,提升服务。根据现代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创新粮食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一方面,要求各县(市、区)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扶持政策,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功能区内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2009年全市52个市级粮食功能区内土地流转面积为13.44万亩,流转比例达67.4%。另一方面,积极培育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广粮食生产租赁经营、全程托管、菜单式服务等经营模式。引导鼓励种粮大户、农机大户牵头组建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或其他形式的粮食生产服务组织。以乡(镇)为单位,组建由农机、农技等部门牵头的粮食生产服务组织,对功能区内的散户、小户开展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使功能区的粮食生产达到“五统一”要求。2009年全市粮食生产功能区新成立服务组织50家,总计达到84家,服务面积12.36万亩,服务覆盖率达到62%。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