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三农论坛

农房改造要把握五大关系

  黄福良
  自去年年初以来,磐安县通过把握点与面、疏与堵、政与民、美与富、增与减五大关系,有序推进农房改造建设。
  一、把握点与面的关系,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为了进一步理清农房改造建设思路,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农房改造路子,磐安县在住房最差、建房最乱、违章最多的胡宅乡开展了农房改造建设试点,并根据试点经验,围绕“搬迁偏远村,撤并自然村,壮大中心村,发展小城镇”的思路,进一步完善了县域村庄的布局规划。同时,按照“宜保则保,宜拆则拆,宜迁则迁,宜并则并”的工作思路,编制了磐安县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规划,将全县363个行政村分为四种改造模式,即全拆全建型、局部拆建型、古村落保护型、搬迁合并型。同时,抓好典型推广,将前几年成效明显的玉山镇空心村改造经验向全县推广,根本改善农村居住条件。
  二、把握疏与堵的关系,坚持有疏有堵、疏堵结合。在疏的方面,磐安县在加快推进空心村、危旧房改造的同时,继续实行土地指标分配制,将宅基地审批权下放到乡(镇),简化审批程序,优先解决“四房户”(无房户、危房户、住房困难户、受灾户)以及部分建房要求十分迫切的农户,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建房需求。在堵的方面,磐安县派出18个工作组进驻各乡(镇),对违法建房户分别作了罚款、补缴土地出让金和拆除等处理,切实扭转部分乡(镇)建房乱、违章多的局面。
  三、把握政与民的关系,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加大扶持,将农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建设资金从2008年的1100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1500万元,提高农民拆除旧房的补助标准。同时设立专项基金,对所有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费用进行全额补贴。实行政策倾斜,明确规定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指标优先用于农房改造建设,全县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0%以上用于农房改造。进一步加大扶贫小额信贷力度,明确新增部分重点投向农民建房,并在贷款利率、贷款期限等方面予以优惠。加大下山移民小区建设的扶持力度,对小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参照村庄示范整治项目补助标准给予补助。整合项目,把农房改造与农村道路、示范整治、安全饮用水、下山脱贫、土地整理、环境保护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盘考虑,统筹安排,做到农房改造到哪里,相关部门的项目资金配套到哪里。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方面,磐安县推行民主决策、民主实施、民主监督,确保改造过程平稳有序。通过引入“地级差”公开竞投机制,有效地缓解了农房改造建设资金紧缺的问题。
  四、把握美与富的关系,坚持整治美村、产业富民。在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过程中,磐安县因地制宜,注重与特色村整治及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有机结合,依山就势建成了一批优美山村,并依托改造后优美的居住环境、优越的区位条件,发展农家乐和来料加工,不断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目前,全县共有8个村通过农房改造发展成为农家乐特色村,农家乐经营户达120家,去年共接待游客35万人次,农家乐直接营业收入1265.5万元。安文镇岩里、应古等村群众从偏远山村搬迁到新元移民小区后,通过创办企业、发展来料加工和出租店面,不仅就地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吸纳外来民工300余人,每年仅房租收入就达50多万元。
  五、把握增与减的关系,坚持复垦增地、节约用地。磐安人地矛盾突出,许多村的农房建起来是“肩并肩,手拉手,前门靠后门,阳台连窗户”。为切实解决农房改造用地,磐安县在开源节流和盘活存量上做文章。一是复垦新增。大力推进宅基地复垦和低丘缓坡改造利用,将腾出的老宅基地、村庄周围边角地,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复垦,复垦后土地归村集体所有。二是盘活存量。出台《磐安县宅基地管理办法》,严格执行“一户一宅、拆旧建新”政策,要求村民在审批宅基地时,须承诺先拆除老宅,在暂时无法拆除的情况下,也要与村里签订协议,明确将老宅基地交还集体,坚决防止产生新的“一户多宅”。三是节地安置。认真落实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采用宅基地换公寓的方式,既解决了搬迁户和特困户的用房问题,又节约了土地。
(作者系磐安县委副书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