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德市,钦堂乡蒲田村种粮大户王建坤是个名头响当当的人物。省级优秀种粮大户、杭州市劳动模范、建德市科技带头人等荣誉,让他成为业内家喻户晓的农机大户和种粮能手。10多年来,王建坤依靠强大的农机装备,不断扩大种粮规模,实现了种田当老板的梦想。
王建坤可以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初中没毕业就在家务农,在生产队当起了植保员。那时候,家里七个人在田里从年初忙到年尾,挣下的钱刚够填饱肚子,经济收入几乎为零。
上世纪80年代,王建坤种起了蔬菜,生活条件逐渐改善。在种蔬菜的过程中,他渐渐意识到,要靠农业致富,必须要实现规模化。1994年,蒲田村开始了第二轮土地承包,王建坤趁机转包了138亩土地,当别人以为他要大规模发展蔬菜种植的时候,他却下定决心改行种粮食。
王建坤的父母对他的做法非常担心:“种这么多田,人还不累死啊。”王建坤却是自有主张,他买回了烘干机、收割机、旋耕机等当时很多农民见都没见过的新型农机,搞起了机械化种粮。
看着王建坤穿着皮鞋坐在插秧机上在田里穿梭,开着拖拉机在田里干活,从播种到收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操作,王建坤的老父亲既好奇又欢喜。那一年,杭州市机插现场会就放在王建坤的田头召开,不少人过去参观取经。
靠着机械化生产,王建坤耕种的面积越来越大。2006年,在建德市农机部门的指导下,蒲田村几乎全村的粮田都流转给了王建坤,他则按每年每亩150公斤粮食的标准,向农户返还粮食。看到不用种田就能收粮,周边几个村的村民也纷纷将自家的田交给王建坤耕种。
种粮要出效益,还得减少劳动力成本。从2007年开始,王建坤改变了以往雇佣劳动力种粮的方式,全部采用机械化种田。几年来,他购买了插秧机、收割机、拖拉机等农机具22台套,投入资金100余万元。
这么多的资金投资机具,合算吗?面对周边群众的质疑,王建坤却有自己的一笔算盘。他告诉笔者,采用全程机械化生产后,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成本,加上政府的各种补助等,每亩农田可以赚200多元,“不要小看这200元,全程机械化后,向规模种植要效益,农机具的投资很快就能收回。”
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有农机才能实现规模化。从第一次包田种粮到现在,16年来,王建坤以大量农机具为依托,种粮面积连年增加,2009年扩大到1200亩,这一年粮食生产净收入达30万元。
在搞好自己粮食生产的同时,王建坤还利用购置的农机具,为临近村庄的农户开展耕、种、收、植保等一系列服务,在服务农户的同时也赚到了额外的一份收入。
机械化,成就了王建坤种粮致富的梦想,也助推了他事业的一步步成功。2009年3月,王建坤注册成立了一家农业开发公司,当起了真正的老板。
不久前,他又购置了一台功能先进的“久保田”收割机,还添了一台油菜收割机。“有了农机,才让我这个种田的农民当上了老板。”王建坤说,今年为了更好发挥农机的作用,他扩大了油菜、小麦的种植面积,并计划到临近的钦堂村再流转1300亩土地,把种粮这项事业做大做强。同时,他还有一个更大的计划,开展稻米、粮油的深加工,打响属于自己的粮油品牌。
(吴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