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4版:农机人物

有了“铁牛” 他走上了致富路

  糜学江高中毕业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为了让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他离开了父辈们赖以为生的土地,进乡镇企业当工人,后来又贩销过农产品,但多年的摸爬滚打,并没有明显改善家人的生活。
  随着近些年来国家各级政府对粮食生产的越来越重视,糜学江敏锐地感觉到规模化种粮是一条致富之路,但他也清楚地意识到,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无法依靠种粮走上致富路。
  2003年,他毅然决定做回农民,流转了60亩土地开始种粮。当年,他就投入大量资金购置了拖拉机等一批农机具,并尝到甜头。2004年,他把种粮面积一下子扩大到了370亩,并购置了收割机、大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植保机械等一大批农机设备,在做好自己370亩粮田管理的同时,还为周边农户提供农机作业服务,当年他的收入就超过了10万元。
  在开展农机服务的过程中,糜学江不断创新服务方式,让农户和自己都能双赢。2008年,他根据当地政府对土地季节性流转种粮有奖励的政策,免费帮周边农户翻耕了180亩闲置土地,同时“借鸡生蛋”,利用这些闲置土地种了一季冬小麦,因此赚进了9万元。“我免费帮他们耕了地,他们把闲置的地借给我,岂不是皆大欢喜!”糜学江高兴地说。
  “现代农机让我尝到了种粮的甜头,走上了致富之路。”糜学江说,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种粮和购买农机的补贴,他的增收致富路越走越宽。如今,他个人已拥有5台大中型拖拉机、2台收割机、5台植保机械和开沟机、水田耙、旋耕机等其他配套农机具等共10多台(套),农机服务种类和范围越来越广。
合作发展 他成了机手领头人
  在规模种粮取得成功后,糜学江就开始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机效能,如何集众人之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为更多的农户提供农机作业服务。
  一人富不算富,合作发展才能共赢。2007年,他联合屠甸镇15位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及农业技术人员,注册成立了桐乡市石泾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的成立,让农机服务有了更大的舞台。随着机械的增加,合作社为农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农机作业内容从原先的仅限于粮食机耕、机收发展为机耕、机插、机收及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合作社实力不断壮大。
  在合作社的发展中,糜学江十分注重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水稻插秧机、油菜直播机等新型农机具的广泛应用,使合作社种粮机械化水平和规模不断提升。“合作社成立后,种粮真正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农机化带来的效益相当明显”。糜学江告诉笔者,种粮实现全程机械化后,每亩水稻至少节约人工成本50元,增产50公斤,算上政府各项补贴,如今种粮每亩也能产生200元以上的效益。这个效益,以前单枪匹马干是较难达到的。
  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经过三年的发展,如今已拥有大中型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等各类农业机械50多台套,已具备为全镇及周边开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的能力。
  合作社的成功运作,让社员们真正体会到了合作才能共赢的道理。近两年,他们纷纷加大投入,兴建机库、添置机具,加快推动合作社发展。目前,合作社每年的机耕、机收、机插面积分别达到2.5万亩、5000亩和1800亩,年实现农机作业总收入近200余万元。
注重创新 农机服务天地宽
  自从被社员们选为合作社理事长后,糜学江肩头的担子更重了。“一个人的致富现在看来并不难,难的是合作社社员都要增收致富。”糜学江说,合作社虽然把机手们都合在了一起,但是要形成合力,实现资源的合理运作,实现更高的目标,必须要创新农机服务的方式,不断扩大服务范围。
  创新才有活力,探索才有出路。2008年,糜学江和社员们再次创新服务方式,与24户农户签订农田全程托管协议。“实现托管后,从育秧到插秧,从田间管理到收割的各个环节,农户就不用再操心了。”糜学江告诉笔者,合作社发给全程托管的农户每亩300公斤稻谷以抵土地租金,跟农户自己种植相比,不仅每亩田可节省成本50多元,而且还能旱涝保收。据了解,2009年,屠甸镇共有670亩晚稻田全程托管给该合作社,平均亩产达到550公斤。全程托管服务的开展,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同时也为合作社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在糜学江的带领下,合作社探索出了订单式服务、套餐式服务和以农机服务换取农田季节性经营权等多种农机服务新模式,一改当地农机服务模式相对比较单一,各作业环节联系性不大的状况。2009年,合作社新增加了一座冷藏保鲜库,农机服务能力和实力不断提高。
  这些年来,糜学江从一个普通农民发展成为小有名气的农机大户,每年来自种粮和农机作业服务的总收入超过20万元,不但盖了新房,还买了轿车,合作社也成为了桐乡市14家农机合作社的排头兵。2008年,糜学江作为奥运火炬手代表桐乡市农业战线参加了奥运会火炬传递活动,同年合作社被省农业厅评为优秀农机服务组织,被桐乡市政府评为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
  新的一年里,糜学江信心实足:明年我们将争取全程托管面积在1000亩以上,合作社还要添置2台烘干机,建设一个区域性的粮食烘干中心,更好地为社员及农户服务。 (徐东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