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陈年“毒奶”何以卷土重来

  2009年以来,一些地方查处了上海熊猫炼乳、陕西金桥乳粉等多起乳品三聚氰胺超标案件。这些案件都是使用了2008年未被销毁的问题奶粉作为原料,生产乳制品,性质非常恶劣。
  在这些公开信息背后,仍存在一些没有得到解释的疑问——问题奶粉在被政府查处后为何未被销毁?检测结果早就显示三聚氰胺超标,为何信息披露迟到近一年?
  目前只有上海市政府出来解释,称不存在瞒报,推迟公布是由于案件涉及跨省办案,案件调查持续时间较长。“这说明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对于一大批流通在市场上的问题产品的监控仍存在空白。”素有“乳业大炮”之称的奶业专家王丁棉。
  在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中,有一个众人关注的疑问——回收的近万吨三鹿奶粉如何销毁及销毁途径是什么?三鹿之外的涉嫌添加三聚氰胺的乳品企业,为何听到的是召回信息,却惟独没有销毁公告?
  作为工信部组织的三鹿事件督导组成员,农业部干部管理学院教授陈渝在督导过程中发现,三鹿事件发生后,很多涉毒的保质期短的液态奶
  被压路机碾压销毁,但
  大量的涉毒奶粉已经
  通过经销商流转到了
  全国各地,回收处理的
  难度很大。很多地方政
  府出于保护地方奶业
  利益考虑,将不少含有
  三聚氰胺的奶产品定义为疑似,最后这部分疑似产品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置,这就给今天三聚氰胺重现留下了隐患和争议。
(摘自《南方周末》 谢鹏/文2010年2月4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