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冯源)翠竹搭背景,石臼作道具,2月9日晚,一台农家韵味十足的春节晚会在庆元县举水乡月山村上演。从1981年至今,该村已经连办了30年的“草根春晚”。
拉二胡、唱越剧、方言小品……平时忙于打工务农的村民走上舞台,演得格外带劲。主持人吴至飞是叔侄齐上阵,他的小侄女要表演吹葫芦丝,他告诉笔者,能让父老乡亲过个快乐年,心里非常高兴。而表演越剧独唱的村民吴丽华是头回上阵,“这是我们村自己的春晚,我要好好演,也要好好看。”近千名亲朋好友和邻里乡亲则是他们的忠实“粉丝”,时而鼓掌喝彩,时而哄堂大笑。此次担任总导演的村委会主任吴至安告诉笔者,如今,看春晚、演春晚已经是全村人过年的头等大事。
吴至安介绍说,1981年,村里为了欢庆改革开放好政策,组织几个文艺骨干在村里成功举办了首届“春晚”。从此,每年春节,全村村民都会聚到一起,吹拉弹唱,欢庆一番。2000年,村里的年轻人接过了长辈手中的“春晚接力棒”,他们还把插秧苗、打稻谷、捕泥鳅、推独轮车等农家活也搬上了舞台,让“草根春晚”的农家味更足。
是什么让一个小山村坚持办了30年“春晚”?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专家胡葛福分析说,“草根春晚”源自农民对文艺的热爱和对集体欢庆的向往,因此具有极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