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提出了精准农业的概念和设想,90年代初进入生产实际应用。1995年开始在联合收割机上装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通过电子传感器和卫星来定位,可以在瞬间计算出产量,在整个收获季节可以连续记录下每平方米土地的产量及其它信息,将这些数据用专门的电脑软件加以处理,就可以绘制出各地块产量的“数字地图”,经过逐年的试验对比,就会发现同一地块内肉眼所觉察不到的变化,为以后选种、提高土地的收益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1996年,北美约19%的300公顷以上的规模化农场已经利用卫星定位技术,对玉米、甜菜、土豆、甘蔗、棉花等联合收割机产量进行计量传感的研究,通过处方图读入装置可自动选择种子类型、按处方调节播量的精密播种机、自动施肥施药机、可控喷水量的喷灌机等。
1997年,美国正式提出了数字农业的概念。在英国、德国、荷兰、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都有开展数字农业研究和应用的报道。日本、韩国等国家近年来已加快开展数字农业的研究工作。
1999年12月,数字地球国际会议在我国召开,作为数字地球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的数字农业,成为大会讨论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已在新疆和北京分别建立用卫星定位和遥感技术控制农业机械操作的试验地。国家科技部在2003年7月启动了数字农业科技行动,重点突破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构建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带动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