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专题报道

生产要素不断向高效产业集聚,农业如何提高效益?

  •   市场经济法则之一,就是生产要素不断向优势产业集聚。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如何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率和比较效益,使传统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焕发生机?扶农,用现代科技和先进装备扶农,义乌舍得为此投入。仅2009年,义乌扶农资金就达1个亿。农业科技、设施农业的投入,推动义乌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效益逐年增长。
    科技革命,农业效益提高了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义乌人比谁都更有体会。几年来,义乌已有近80家民营农业企业与国内60余家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有200余名中高级科技人员受聘于当地农企。
      义乌市铁皮石斛研究所,拿出500多万元,高薪聘请了十余名专家,研究铁皮石斛的栽培及加工技术,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科技攻关项目。目前,该所生产的森山牌铁皮枫斗晶、软胶囊等产品热销市场。
      梨,是义乌传统农产品之一,但因品质原因,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淡出市场。为提高品质,夺回市场,义乌通过与省农科院等单位合作,引进了黄花蜜梨、翠冠梨等新品种,并成功解决了翠冠梨的二次开花等问题。义乌市农业局种植业总站副站长朱跃进介绍,义乌的梨产业如今又恢复了生机,已成为义乌农业三大主导产业之一,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前列。
      义乌农业的科技应用走在前列,与农业部门的引导密不可分。早在1998年,义乌市就出台了农技人员蹲点挂联制度,要求所有农技人员分别联系农业企业或大户。10多年过去了,目前仍有300多人与各级农业龙头企业紧密联系。
      运用现代科技来突破产业瓶颈、提升产业效益和档次,已成为越来越多义乌“农民”的共识。义乌章舸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创建了“生物营养研发中心”,从红曲米中提取有药用价值的红曲色素,开发功能性红曲米,使红曲米的附加值提高了近20倍,产品远销29个国家和地区。义乌果蔗研究所试验成功了果蔗保鲜技术,果蔗的“身价”一下子涨了数倍,同时改变了果蔗季节性应市的命运,实现了全年销售。“义亭红糖研究所”,义保农庄“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据义乌市农业局科技科科长陶建明介绍,目前义乌有40多家民营农业科研机构,他们与科研院所挂钩,为义乌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设施栽培,产业档次提升了
      多少年来,农民都是靠天吃饭的。如今,设施农业的兴起,提升了产业档次,在提高土地产出率的同时,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义乌就以塑料大棚种蔬菜开启了设施农业的时代。现在,钢架大棚、温室大棚和连栋大棚等已普遍应用。
      为发展设施农业,该市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据不完全统计,从1995年到2009年,该市财政投入农机化产业扶持资金近4000万元,其中60%用于设施农业。此外,还投入6亿余元,将基本农田升级成标准农田,目前已建标准农田21.76万亩,占全部农田的58.8%。
      佛堂镇的秀禾农业公司的果蔬生产基地,是目前该市设施面积最大的农业示范园,规划面积300亩,已建成210亩,其中连栋大棚8个,面积2万平方米;单体钢架大棚220个,面积8万平方米。据介绍,这里的小尖椒等特色蔬菜,亩均产值在0.8万-1万元,精品葡萄的亩均产值在1万元左右。而建大棚的资金,50%左右由政府出。
      为蔬菜搭建钢架大棚,让花卉“住进”玻璃温室,给葡萄“吃营养餐”……过去西方发达国家的“专利”,如今在义乌已不是新鲜事。
      目前,全市设施栽培(养殖)面积达到694.8万平方米,拥有钢架大棚247.5万平方米,棚内机耕率90%以上,节水灌溉率60%以上,涉及蔬菜、水果、茶叶、花卉苗木、药材、水产和畜禽等农业产业,谱写了义乌现代农业发展的华彩乐章。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