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将召开自来水价格调整听证会,自来水价格可能会上涨,某区居民闻讯集中到自来水公司大量购水。由于该区的购水上限为500吨,不少居民甚至一次性趸出未来5年的用水。
这则新闻在网络上被转载时,大多用了“囤”字。普通民众,以近乎于荒诞的“囤”,无奈地防御着随时挥向他们的价格之刀。其实,包括“囤”水者自己都知道,这样的效果非常有限,如他们自己算的账,如果每吨涨价0.9元,到头也就是五年内节省450元,这无论怎么说,都不是一笔大数目,但为什么大伙的反应如此紧迫和焦灼呢?这可能与近期各项与民生相关的生活必需品纷纷嚷着要涨价有关,而民众表现出来的焦急和慌乱,甚至病急乱投医式地以“囤”式应对,与其说是一种基于精明计算的自保行为,倒不如说是一种乱了方寸的自救。
人们焦灼囤积的过程,更像是一种行为艺术,它背后所暗藏的寓意和玄机,还请有关部门的有关人士,细细去琢磨。
(摘自《新京报》 纸刀/文 2009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