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二乔”——乔冠华与胡乔木,是新闻文化界乃至中国政坛一对耀眼的双子星座,才华名望不相上下,且都出生于江苏盐城。两位都是大手笔、大秀才,南天北地遥相呼应,辉映媲美;两人同是清华园校友,又都是才华横溢的书生秀才……就是这样举世闻名的南北两大才子,后来竟发生过一起有趣的“人名官司”,最终还是由毛泽东给了断的。
新中国第四任外交部长乔冠华,笔名乔木、于怀、于潮。从香港到重庆《新华日报》之前,“乔木”就是乔冠华撰写国际述评时用的笔名。
胡乔木原名胡鼎新,在清华园读的是历史系,当时乔冠华攻读哲学系,二乔那时便已熟识。南北“二乔”还有一位共同的朋友——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季羡林教授。季老对“二乔”印象颇深:“我认识胡乔木在清华大学。当时我不到20岁,他小我一年,年纪更轻。我念外语系他读历史系……此后,我在清华毕业后教了一年书,同另一个乔木(乔冠华,后来的'南乔木',)一起到了德国,一住就是10年。此时,乔木早已到了延安,开始他众所周知的生涯。”
当乔冠华在香港新闻文化界才华横溢地大施拳脚的时候,胡乔木已在延安被广泛赞誉为中国共产党大名鼎鼎的“党内一支笔”了。在这之前,由于抗日烽火连天,各据天南地北,各显奇异才华,倒也相安无事。
麻烦就出在1945年深秋国共重庆谈判之际。抗战胜利以后,毛泽东应蒋介石之邀,离开延安前赴重庆共商建国大计。毛泽东的一列随行要员之中就有当时兼任中央政治局秘书的胡乔木。那个时候,胡乔木早以“北乔”自居,并为各方认同,他到重庆之初便以“北乔”之名在《新华日报》上发表文章。而乔冠华作为《新华日报》编委、国际述评专栏的负责人自然会耳闻目睹。南北二乔谁也不肯放弃“乔木”一名的署名权,于是,一场“舌战”无可避免地爆发了。“南乔”乔冠华说:“我本来就姓乔,身高一米八三,就像一棵挺拔的乔木。”“北乔”胡乔木也毫不示弱地说:”我的名字本来就叫乔木,此名自然非我莫属。”
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时互不相让,难分难解。
这场署名之争,因重庆谈判的结束、毛泽东离渝返延而暂时休战。
1949年新中国诞生前夜,胡乔木随毛泽东从平山西柏坡搬入北京,身任新华社社长,稍后出任中宣部副部长。乔冠华也从香港北上抵达北京,他刚卸去新华社香港(华南)分社社长之职,调任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旋即涉足新中国外交界。
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冤家路窄”。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之后,南北二乔竟然走到了一起。除了在刚刚成立的周恩来兼任主任委员的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员会担任副主任委员外,乔冠华还兼任新闻总署下属的国际新闻局(即外文出版社的前身)局长。这新闻总署署长不是别人,就是胡乔木!
南北”二乔”天天在眼皮子底下碰面、共事,这数年无法了断的”人名官司”就打到了毛泽东主席那儿。
毛泽东不愧是判案的“高手”,他首先询问乔冠华:“你原来用什么名字?”
乔冠华回答:“冠华。”毛泽东沉思片刻,随即把手一挥,一语定乾坤,做出“终审判决”:“这个名字甚好,以后你就叫乔
冠华,仍然姓乔。”毛泽
东说完,又转向胡乔木:
“你可以复姓原姓,保留
乔木一名,就叫胡乔木。
两位意下如何?”
这真是一种极佳的
平衡:南乔留姓,北乔留
名,利益均等,分而享之。乔冠华和胡乔木一听毛泽东的这一裁判,言之有理,况且又打了个“平手”,两人便双双接受了“调停”。
对此,乔冠华晚年曾经回忆说:“解放后组织上决定他用胡乔木(胡是他原来的姓),我恢复现在的名字,亦即原来的名字……”便是讲的这件事情。
毛泽东对南北“二乔”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曾作打油诗云:“古有大小二乔,今有南北二乔。”
(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孟红/文 2009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