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顽皮的孩子,有的家长认为,打屁股等体罚方式会让他们长点记性。但国外最近有研究发现,体罚有可能阻碍孩童智商发展。
美国惩戒与家庭暴力专家对1510名2-9岁的儿童进行了4年的跟踪研究后发现,在806名2-4岁的儿童组中,未遭体罚过的儿童,智商的平均商数比经常挨打者高出5分,而另一组704名5-9岁的儿童,这一差距是2.8分。研究人员因此建议,在任何情况下,孩子都打不得。
家长实施体罚的目的大多在于威慑孩子,警告其同样的错误不能再犯,体罚的形式也多种多样。那么,孩子感受又是如何呢?有资料显示,40.3%的孩子是“不服气,内心抵制”,20.94%的孩子表示“没办法,只好忍受着”,只有21.8%的孩子感到“自责,努力改正”。更值得父母警觉的是,受到体罚后有14.8%的孩子“真想离开这个家和产生辍学念头”。
北京慧源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认为,孩子的智商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除了先天因素,外界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孩子如果长期生活在一个暴力恐怖的环境中,不利于他的健康成长,更谈不上智商的良好发展。
那么对于孩子日常的教育问题,家长到底应该采取何种态度呢?心理咨询师荀焱给了以下建议。
首先,家长应该相信,每一个孩子其实都是有遵守规则的意愿的,所以家长要常给孩子鼓励,而不是犯错就采取粗暴的责罚。尤其对于较幼小的孩子,更要花费心思,不要只图打骂教育省事。
另外,荀焱提到“只奖不罚”的办法。奖励要有一定讲究,对于孩子好的表现,父母应注重在精神层面上的奖励,努力让孩子建立对父母的认同感。这样不仅能使孩子感到自信,更是对孩子情绪和行为的一种积极引导。
而当孩子犯了错误,“不罚”是要求家长对于孩子的异常行为采取忽视、淡化的态度,不在孩子的错误上强化和追加。同时,家长还必须保持自己情绪的稳定性,教给孩子一些更高级的认知技巧,给其正向的引导。 (雍智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