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29日,嘉兴市第一个现代农业大学生创业实习(见习)基地在李燕海的农业园正式挂牌。昔日白手起家的创业大学生,如今成了大学生创业的榜样。李燕海一路走来,向我们演绎着他的“农门三跳”。
第一跳:不做打工者,要做创业人
李燕海是广西横县人,1994年考入中国农大。大三下学期,他因勤奋被公派到以色列学习。
以色列之行深深地震撼了李燕海。这个自然条件恶劣的小国,通过科技创新,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创造了现代农业的奇迹。李燕海第一次看到了自己所学的农田水利滴灌专业的美好前景。如果把以色列的先进技术带到国内,再建一个大农场,产出的效益该多么惊人。创业的念头像一颗铁钉,猛地扎进了李燕海的心里。
有目标贵在行动。1999年,大学毕业仅一年的李燕海毅然辞去一家外企驻沪办事处的工作,直奔山东寿光。可转悠了几个月,一无所获,直到口袋里只剩下70元钱,李燕海才决定转战浙江嘉兴。
天无绝人之路,正当李燕海愁苦之时,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的一个滴灌项目向他招手了。凭借过硬的技术,他一次性赚到了8万元。运气说来就来,因地处平原的嘉兴种植大户多,李燕海渐渐成为这个圈子里的技术红人,腰包也鼓起来了。
技术有了,资金有了,李燕海心中久蕴的农场梦燃烧起来了。
第二跳:不当“房奴”,要当“农场主”
2005年7月,李燕海在海宁市做项目时,探听到马桥街道有200多亩土地正待流转,这可是难得的好机会。
新婚的妻子童俊却另有想法,她在杭州从事她喜爱的幼教职业。现在手头有点钱,如果和丈夫在“人间天堂”买房买车,那该是多么美好的生活,何苦跑到乡下当农民呢?
但丈夫自有他的“算盘”,最后给了她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你是想在城里做‘房奴’,还是去乡下做‘农场主’?”
拗不过丈夫的执著,夫妻俩决定将所有积蓄全部投下去,237亩土地的承包合同一签就是23年。2006年12月26日,夫妻俩用一辆卡车把全部家当拉到了海宁市马桥街道民胜村,在田边的一块空地上搭起了铁皮屋……
村民们却有点犯疑,妻子白白净净,不像吃过苦的人;丈夫黑瘦黑瘦,身高不足一米六,这样的大学生受得了种田的苦吗?能有那么大的本事搞几百亩大棚吗?
但夫妻俩的举动很快让村民们改变了看法。2007年大年初二,夫妇俩就带领工人开始修路、平整土地、搭钢架大棚。别看李燕海那么瘦小的个头,扛水泥柱、背石头、挖水沟……样样苦都能吃。
李燕海种田跟人家不一样。开工前,他先要在电脑上算来算去:237亩果蔬园,装上12万米的滴灌管网,每棵苗的给水量、给水频率应该是多少;下种之前,他又要给土壤做一番“体检”,土壤肥力、含水量、有机质等都要一一作好记录。
效果就是硬道理。小李种出来的葡萄个大,色泽光亮,口感好,批发价就卖到16元一公斤,硬是比村民种植的葡萄贵出好几元。
辛勤的汗水,终于浇灌出累累硕果。去年,农业园总收入达149万元,今年预计超过200万元……
第三跳:不做小老板,要做“领头雁”
不少慕名而来的大学生总要问他同一个问题:你为什么选择投资开发农业?
李燕海的回答简短而朴实:第一,人人都要吃饭,农业永远是基础产业。第二,农业目前还是缺乏竞争的“蓝海”,传统农民做不好现代农业,投资客们瞧不上农业,这恰恰造成一个大有可为的“空当”。第三,政策好,不仅中央、省里有扶农政策,就连最基层的马桥街道也有配套政策,真金白银可减少不少创业风险。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李燕海的创业已很成功,只要按部就班运转下去就行了。但他满脑子的计划还有很多——争取把农业园规模扩大到1万亩以上;投资80万元到大兴安岭购买千年原始森林的腐质土来改良土壤;创建统一的“海仔”无公害农产品品牌;依托农业园建立农业观光体验基地;接纳更多满怀创业梦想的大学生,让农业园成为名副其实的创业“孵化基地”…… (廖述毅 应丽斋 杨洁 李迪刚)